
[be in mourning for father's death] 舊指父喪
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艱,州黨稱其孝。”《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 張浦雲 ﹞署 開平 化州 ,去年丁外難歸。”參見“ 内艱 ”。
“外艱”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外艱指舊時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其中“外”表示外部或與母親親屬相關,“艱”則指困難或壓力。該詞常用于描述因親屬去世而面臨的服喪責任。
“外艱”作為曆史詞彙,核心含義與喪禮制度相關,現代使用中逐漸淡化,但在研究古籍或傳統文化時仍需注意其特定含義。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唐代碑文及清代《林則徐日記》等原始資料。
外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外部環境困苦艱難。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可以拆分成“外”和“艱”兩個部分。
“外”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表示與外界有關的事物。在漢字的書寫中,“外”的部首是“蔔”。它的筆畫數是5畫。
“艱”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表示困難、艱苦。在漢字的書寫中,“艱”的部首是“艹”。它的筆畫數是5畫。
《外艱》來源于古代文獻,它最早見于《左傳·哀公二年》:“外艱内饑,完者庶幾。”
在繁體字中,《外艱》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别。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例如,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往往更加簡化,一些筆畫較多的字會被簡化為較少的筆畫。但是,《外艱》這個成語在古代與現代的書寫方式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例句: -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許多人都面臨着外艱的環境,生活變得困苦起來。 - 他們在無數個外艱的日子中奮鬥,最終取得了成功。
組詞:内外、辛艱、困苦
近義詞:外難、外困
反義詞:内順、安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