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艱的意思、外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艱的解釋

[be in mourning for father's death] 舊指父喪

詳細解釋

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艱,州黨稱其孝。”《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 張浦雲 ﹞署 開平 化州 ,去年丁外難歸。”參見“ 内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艱"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中國古代喪制中父親去世的情況,屬于傳統禮制中"丁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從釋義、制度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據《辭源》釋:"外艱,舊時稱父喪。"

該詞由"外"(相對于家庭内部)與"艱"(艱難、喪事)組合而成,強調父親作為家庭外部社會關系核心角色的喪亡。與之對應的"内艱"則指母喪(注:部分古籍中"内艱"亦指妻喪,需依語境區分)。


二、制度背景:丁憂守制

古代官員遇父母喪(即"外艱"或"内艱"),需依禮辭官歸鄉守喪,稱"丁憂"。


三、文化内涵與社會影響

  1. 孝道倫理的實踐

    "外艱"制度直接體現儒家"孝為德本"思想,《孝經》雲:"孝子之事親也,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緻其哀,祭則緻其嚴。" 守喪是對父親"生養死葬"責任的終極履行。

  2. 政治與倫理的沖突

    丁憂常導緻官員斷層,如《宋史·禮志》載,北宋治平年間因丁憂官員過多,一度出現"州縣乏官"局面。帝王"奪情"引發的争議(如明代張居正事件),更凸顯忠孝難以兩全的倫理困境。

  3. 文學中的意象表達

    文人常以"外艱"入詩抒懷,如清代黃景仁《途中遘病頗劇怆然作詩》:"弱冠逢外艱,此身已憔悴",借父喪之痛隱喻人生困頓。


學術參考文獻

  1.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2015年. 線上查閱

    注:權威工具書,收錄"外艱"詞條及古例。

  2. 《禮記·喪服四制》

    中華書局點校本. 國學導航全文

    注:記載守喪禮制的核心經典。

  3. 丁淩華《中國喪服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豆瓣圖書

    注:系統梳理丁憂制度的學術著作。

  4. 《漢語大詞典》"外艱"條目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漢典網引錄

    注:收錄詞源及曆史用例。


以上解析綜合古代禮制、曆史實踐及文化影響,結合權威文獻與學術研究,完整呈現"外艱"的語義演變與社會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外艱”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外艱指舊時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其中“外”表示外部或與母親親屬相關,“艱”則指困難或壓力。該詞常用于描述因親屬去世而面臨的服喪責任。

二、曆史出處與結構

  1. 詞源: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楊炯《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中記載“公少丁外艱,州黨稱其孝”。
  2. 構詞解析:
    • 外:既可指外部環境,也涉及親屬關系(如父系親屬);
    • 艱:本義為困難,此處特指喪親之痛。

三、使用場景

  1. 傳統語境:多用于古代喪禮制度,強調因父輩去世需守孝的禮儀責任。
  2. 現代延伸:偶爾借喻外部壓力或困境,例如“競選之路格外艱困”等,但此用法較少見。

四、相關詞彙

“外艱”作為曆史詞彙,核心含義與喪禮制度相關,現代使用中逐漸淡化,但在研究古籍或傳統文化時仍需注意其特定含義。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唐代碑文及清代《林則徐日記》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意苟合八列遍疊摽隕不遑枚舉倉府參卿操縱蔥芊粗略大去疊王敵騎犯上作亂肥松高亢官鹽悍梗紅籤恢拓檢償洊疊江堤降宣毄力紀念號進議久要涓淺覺道浚文愧勖戀戀難舍亂徒盧溝橋羅馬字蠻蟲門警明日沒世窮年鬧慌逆水牽冷侵疆泣顔人五人六兒瑞英簾賞服生香屧十八獄談論通賠投行頽阤問禮斡耳朵無頓霞連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