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贞九烈的意思、三贞九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贞九烈的解释

旧时形容妇女重视贞节,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极言其甚。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随汉走,怎説三贞九烈?” 明 无名氏 《金雀记·投崖》:“听诉因,三贞九烈全闺閫;草茅庵,且淹留几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6*九回:“甚么三贞九烈?都是哄人的説话!”亦作“ 三贞五烈 ”。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贞九烈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三贞九烈”是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封建社会对妇女贞节观念的极端强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贞”(贞操)和“烈”(节烈)组成,指妇女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以维护封建伦理中的贞节。其中“三”和“九”为虚数,仅表示程度极高,并非具体指代三种或九种行为。

  2.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后逐渐演变为“三贞九烈”。成语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妇女的贞烈行为,如清代《镜花缘》中“随你三贞九烈,亦不能跳出圈外”。

  3. 社会背景
    该词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甚至以生命维护贞节。例如元代白朴《墙头马上》提到“怎说三贞九烈”,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行为的严苛标准。

  4. 现代视角
    当代语境中,“三贞九烈”多含批判性,被视为压迫女性的封建糟粕。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借角色之口否定其合理性:“甚么三贞九烈,都是哄人的说话”。

  5. 近义与关联
    类似表达包括“三贞五烈”,但“三贞九烈”更强调程度的极端性。需注意其与“贞洁”“节烈”等词的文化关联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贞九烈的意思

《三贞九烈》是指中国古代妇女的伦理准则,它强调妇女应当保持三个方面的贞操,即对丈夫的贞操、对父亲的贞操、对兄长的贞操;同时也强调妇女应当具备九种美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心、妇行、妇事、妇闻、妇形。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十分重要,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贞九烈》一词由四个汉字组成,其拆解部首和笔画如下:

来源

《三贞九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檀道济的《梁书·王助传》中,后来又被司马光引用并加以发扬光大。

繁体

《三贞九烈》的繁体字为「三貞九烈」。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按照古时候的写法,「三贞九烈」可写为「叁貞九烈」。

例句

下面是一些关于《三贞九烈》的例句:

  1. 她一直秉持着《三贞九烈》的原则。
  2. 《三贞九烈》是古代中国妇女的道德准则。
  3. 许多女性都为了践行《三贞九烈》而努力。

组词

与《三贞九烈》相关的组词有:四艳八短、兄妹恋、三从四德等。

近义词

与《三贞九烈》义近的词语有:妇道、女德等。

反义词

与《三贞九烈》义相反的词语有:放荡、轻浮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