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礧石 ”。《梁書·王僧辯傳》:“城上放木,擲火爨礨石,殺傷甚多。”
同“ 礧石 ”。大石。《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裡,曰 維龍之山 …… 肥水 出焉,而東流注于 臯澤 ,其中多礨石。”
關于“礨石”的詞義解釋如下:
礨石(léi shí)是古代軍事防禦中使用的投擲類武器,指從高處向下投放的石頭,用于攻擊敵方目标。該詞在古籍中也被寫作「礌石」或「礧石」。
軍事用途
古代戰争中,守城方常将礨石置于城牆高處,通過投擲或滾落的方式攻擊攀爬城牆的敵軍。例如《梁書·王僧辯傳》記載:“城上放木,擲火爨礨石,殺傷甚多。”。
自然形态
在《山海經·北山經》中,礨石被描述為自然存在的大石:“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臯澤,其中多礨石。”此處指河澤中體積較大的石塊。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考證,可查閱《梁書》《山海經》原文或相關曆史軍事研究資料。
礨石(lè shí)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礻”和“石”兩個部首。
筆畫方面,礨石一共有12畫,其中“礻”部兩畫,表示青銅礨;“石”部九畫,表示石頭。
這個詞的來源追溯到古代的青銅器時代。在古代,青銅礨是一種祭祀中使用的器具,用來研磨和磨光銅器。因此,“礨石”在古代主要指用來磨光和渲染青銅器的石頭。
在繁體字中,礨石的寫法為“礠石”。
古代漢字中,“礨石”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在古時候,用來代表礨石的字是“礧”,把“礻”和“石”組合在一起,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使用礨石的例句:“為了把青銅器磨光,他使用了一塊堅硬的礨石。”
其他與礨石相關的詞彙包括:“青銅”、“銅器”、“磨光”等。
礨石的近義詞是“砥石”,反義詞則是“抛光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