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蠶。 晉 王嘉 《拾遺記·員峤山》:“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蠒,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唐 王貞白 《寄鄭谷》詩:“火鼠重收布,冰蠶乍吐絲。直須天上手,裁作領巾披。” 元 袁桷 《伯庸開平書事次韻》之一:“桂蠹除煩來 五嶺 ,冰蠶卻暑貢 三齊 。” 明 何大複 《七述》:“躡飛雲之履,被明霞之紬,冰蠶瑩膚,藻龍耀眸,綴以錦帶,懸以 吳鈎 。”
(2).普通蠶的美稱。 唐 陳标 《長安秋思》詩:“ 吳 女秋機織曙霜,冰蠶吐絲月盈筐。” 宋 梅堯臣 《傷桑》詩:“柔條初變緑,春野忽飛霜;田婦搔蓬首,冰蠶絶繭腸。”
(3).有時也用于指蠶繭。 清 李漁 《蜃中樓·訓女》:“冰蠶手自繅,溪浣身先導,督鮫人曉夜共織寒綃。”
“冰蠶”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傳說中的生物
冰蠶最早見于晉代王嘉《拾遺記》,描述為“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需以霜雪覆蓋才能作繭,其絲織成的錦緞入水不濕、遇火不燃。
另有《春秋異考》補充其特性:性至陰、含劇毒,蠶絲堅韌異常,需二十七年成繭,甚至可煉成“冰蠶珠魄”等至寶。
普通蠶的美稱
唐宋詩詞中常以“冰蠶”代指優質蠶種,如唐陳标《長安秋思》中“冰蠶吐絲月盈筐”,宋梅堯臣《傷桑》中“冰蠶絕繭腸”均屬此類用法。
蠶繭的别稱
清代李漁《蜃中樓》等文獻中,“冰蠶”也直接代指蠶繭,如“冰蠶手自缫”即描述缫絲過程。
“冰蠶”兼具神話色彩與現實關聯,既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奇幻生物,又是詩詞、小說中的經典意象,現代還被賦予科技産品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武俠設定,可查閱《拾遺記》《天龍八部》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