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僻遠之地。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蜀晤》:“我老生涯鷗水相依,他舊風流鴻塞荒投。”
“鴻塞”是一個漢語詞彙,根據不同的語境和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發音:hóng sāi
基本含義:形容物品或人數量極多,達到無法容納的程度。
詳細解釋:
使用場景:
發音:hóng sāi
含義:指僻遠荒涼之地。
來源:
《鴻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壯大、龐大。其中《鴻》指的是巨大、廣大,而《塞》則表示儲存、集聚。因此,《鴻塞》表達了龐大力量的意思。
《鴻塞》的拆分部首是「鳥」和「土」。其中「鳥」是表示鳥類的意思,「土」則代表土地、土壤。它有21個筆畫,分别包括「鳥」的10畫和「土」的11畫。
《鴻塞》出自于《詩經·大雅·烝民》這首古代詩歌中的一句話:“王曰鴻塞,國步艱難。”這句詩代表了當時國家困難局勢下,王朝需要龐大力量來克服困難的意思。後來,《鴻塞》逐漸被引申為指龐大力量。
《鴻塞》的繁體字是「鴻塞」。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鴻塞」的拆分部首與現代相同,但其字形略有不同。具體來說,「鳥」的字形是稍微簡化的「鳥」,而「土」的字形是稍微複雜的「壴」。
例句:他們團結一緻,形成了一個鴻塞的力量,成功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
組詞:鴻塞不歇(形容龐大力量不停息)。
近義詞:浩大、巨大。
反義詞:微薄、狹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