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親耕之禮。天子于每年正月親臨藉田,扶耒耜往還三度,以示勸農,稱三推。後曆代皆有親耕三推儀式,成為例行公事。《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漢 張衡 《東京賦》:“躬三推於天田,修帝藉之千畝。”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詩:“一人慙百王,三推先億兆。” 宋 黃庭堅 《次韻曾子開舍人遊藉田載荷花歸》:“三推勸根本,百穀收阜堅。”
“三推”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主要源自古代禮儀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三推”指古代帝王親耕的禮儀。根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年孟春時節,天子會親自扶耒耜(農具)在“帝藉田”(象征農業的田地)中往返三次,以示重農勸農。這一儀式被稱為“三推”,後演變為曆代帝王遵循的例行公事。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三推”也被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高度推崇。例如形容某人才華、品德出衆,值得廣泛贊譽。不過這一用法多見于非權威來源,可能與原義存在差異。
“三推”原為帝王勸農儀式,後成為重農文化的象征。若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禮記》或《東京賦》等古籍。
《三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三次勸誡或勸導。它代表着一種懇切而持久的勸告。
《三推》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筆畫是七畫。
《三推》最早出自于《戰國策·趙策二十四》。
《三推》的繁體字為「三推」。
在古代漢字中,《三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字形已經規範化,使用「三推」代表這個成語。
他已經三推了,不管我怎麼勸說他都不聽。
三勸、勸導、三次、推動、推舉、勸告
三勸、三誡、三谏
放任、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