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舍生的意思、三舍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舍生的解释

宋 代行三舍法时,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称“三舍生”。《宋史·选举志三》:“三舍生皆繇升贡,遂罢国子监补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舍生"是中国宋代教育制度中的特有名词,指代施行"三舍法"时在太学就读的学生群体。该制度由王安石在熙宁变法(1068-1077)期间创立,将太学生划分为三个递进等级:

  1. 外舍生:初入学阶段,员额2000人,经"月考""岁试"合格可升内舍。
  2. 内舍生:中级学员300人,每两年通过"舍试"选拔优异者升上舍。
  3. 上舍生:最高等级仅100人,成绩卓异者可直接授官,等同于科举进士出身,如元丰二年(1079年)便有24人获此殊荣。

该制度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将学业考核与仕途晋升直接挂钩。崇宁元年(1102年)更将三舍法推广至地方州县学,形成覆盖全国的考选体系。虽在靖康之变后渐废,但其分级考核、积分升等的方式,为后世官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三舍生”是宋代教育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太学中按等级划分的三类学生总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三舍生(sān shě shēng)是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的合称,源于宋代实行的“三舍法”教育选拔制度。

制度背景

  1. 等级划分
    太学将学生分为三级:

    • 外舍生:2000人(初级)
    • 内舍生:300人(中级)
    • 上舍生:100人(高级)
  2. 考核晋升
    学生需通过定期考试逐级晋升,优秀者可直接授官。《宋史·选举志三》记载:“三舍生皆繇升贡,遂罢国子监补试。”

  3. 制度目的
    三舍法旨在通过分级考核替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提升教育质量。

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细节,可参考《宋史·选举志》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猫阿狗剥脱采打産院弛废齿迹鸱鸟鸱鸺抽丁拔楔储户寸阴尺璧措笔麤涩大题小做雕剪地事端远飞丸风鸦恭维鬼神不测归虚国基合编缓歌行花遮柳隐缄音踦闾九亲旧社会朘取开解抗表科制宽广宽降廉静莅刑靡屑没地侔色揣称女红剖奏乾嘉学派球技山笑时背式凭説古道今夙本特的童髦晚魄文籍先生无怪乎毋穷小寒蟹文懈息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