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葛洪 《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後以“三寫易字”謂古書傳寫易緻差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至於經典隱曖,方冊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
“三寫易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 xiě yì zì,指古書在傳抄過程中容易因字形相近或筆誤導緻文字錯誤的現象。
出處與典故
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遐覽》中的諺語:“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意為文字經過多次傳抄後,原本的“魚”可能被誤寫成“魯”,“虛”被誤寫成“虎”。
演變與含義
成語通過“三寫”(多次抄寫)與“易字”(文字改變)的組合,強調古籍在手工傳抄時代因字形相似或抄寫疏忽而産生的訛誤現象。
應用實例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練字》中提到“三寫易字”,用以說明經典文獻在流傳中可能因抄寫錯誤導緻文意偏差。
這一成語生動反映了古代文化傳承中的技術困境,現代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提醒文字處理的嚴謹性。
《三寫易字》是指一個漢字可以用三種不同的寫法來表示,也就是可以用不同的筆畫順序寫成不同的形狀。
《三寫易字》中的“三寫”指的是三種不同的寫法,“易字”是指可以通過不同順序的筆畫來寫成的漢字。
《三寫易字》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書法家梁實秋的著作《梁實秋讀書日記》中。他将這個概念引入到書法中,提倡創新和多樣性的寫字方式。
繁體字對于《三寫易字》這個概念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比較靈活,沒有統一的規範。因此,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以漢字“人”為例,它在《三寫易字》中可以有以下三種寫法:
組詞可以通過《三寫易字》中的不同寫法組合而成,例如:“人民”、“人山人海”。
《三寫易字》這個概念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