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寒簾”。古代傳說簾名。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下:“﹝ 同昌公主 ﹞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卻寒簾,類玳瑁,斑有紫色。雲卻寒之鳥骨所為也,未知出自何國。”
“卻寒簾”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簾子,其名稱和功能與避寒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釋
該詞由“卻寒”(驅除寒冷)和“簾”(遮蔽物)組成,字面意為“驅寒的簾子”。據記載,它屬于唐代同昌公主宮殿中的珍奇陳設,材質特殊且具有裝飾性。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唐代蘇鹗《杜陽雜編》卷下,描述同昌公主居所“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并提到其材質“類玳瑁,斑有紫色”,可能由傳說中的“卻寒鳥骨”制成。
材質與象征
文獻稱其材質類似玳瑁(一種海龜殼),帶有紫色斑點,推測可能采用玉石、琉璃等珍貴材料仿制。古人認為它有實際禦寒功能,但更可能是象征皇家奢華與異域貢品的奇特性。
文化意義
該詞屬于古代文學中的名物詞彙,多用于表現唐代宮廷的富麗堂皇,現代僅存于文獻記載,無實物留存。
提示:由于相關記載均來自古代筆記小說,其真實性和具體形制已不可考,更多細節可查閱《杜陽雜編》原文或唐代名物研究資料。
《卻寒簾》是一句成語,意為關上寒冷的帷幕,指冬天的寒冷氣息已經結束或遠離。
該成語的兩個字分别是卩和簾。其中,卩是右半部字,簾是左半部字。
卩的筆畫數為2,簾的筆畫數為12。
《卻寒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詩歌作品。這句成語源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寄黃淩微之淮南》詩中的一句:“卻寒簾,陰雨夕煙,閑鴉庭樹,凝睇靜聽。”意為結束寒冷的氣息,迎接溫暖的季節。
《卻寒簾》的繁體字為「卻寒簾」。
古代漢字有多種寫法,故《卻寒簾》在古時候有一些不同寫法,如「卻寒簾」、「卻寒簾」、「卻寒斂」等。
1. 冬天已過,萬物複蘇,大地卻寒簾,春天即将到來。
2. 寒冷的冬夜,卻寒簾緊緊地拉上,給房間帶來了溫暖。
卻步、卻病、卻嫌、卻責、卻來、卻行、卻頭、卻印、卻錢、卻期
過冬、冬去春來、冬眠結束
開寒簾、冷冬迎面、嚴寒來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