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儒的意思、散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儒的解釋

(1).不遵禮法、不自檢束的儒生。《荀子·勸學》:“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楊倞 注:“散,謂不自檢束。”

(2).平庸的儒者。《西京雜記》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解釋整理如下:

1.不遵禮法、不自檢束的儒生

2.平庸的儒者

補充說明

總結來看,“散儒”既可指行為放浪的儒生,也可指碌碌無為的儒者,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西京雜記》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儒

散儒是指追隨儒家學說的人中,沒有正式師承、傳統教育背景,個人學識比較零散的學者。他們通常靠自學儒家經典,也可能參與一些私下授課活動,但沒有正式的書院教育。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儒的拆分部首是散(忄,心的變形),儒(人,二筆)。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散儒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封建社會中,接受儒家經典教育的人被視為士人,儒家學說是社會上流行的學說。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有些人沒有得到正式的儒家教育,但仍然對儒家學說感興趣并自學。因此,他們被稱為散儒。

繁體

散儒的繁體字為「散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散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然而,整體意義和指代相同。

例句

1. 他雖然沒有接受正規儒家教育,但他自學成才,可以算是一位優秀的散儒。

2. 散儒們通常獨立研究儒家經典,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解。

組詞

散學、散修、散讀、儒學、儒修、儒讀

近義詞

散學士、自學儒生、散修士

反義詞

士人、儒學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