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遵禮法、不自檢束的儒生。《荀子·勸學》:“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楊倞 注:“散,謂不自檢束。”
(2).平庸的儒者。《西京雜記》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
"散儒"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散儒"指不遵禮法、不拘形迹的儒生,常含貶義。該詞由"散"(不約束)與"儒"(儒家學者)構成,強調其行為不符合儒家規範,語出戰國時期荀子著作。
二、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據中華書局《荀子集解》)
三、引證解釋
四、用法特征 多用于對比語境,與"法士"(恪守禮法之士)形成對仗。如《全宋文》載宋人筆記:"禮法之士如繩墨,散儒之流似浮萍",體現其不拘禮法的特性。
“散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解釋整理如下:
總結來看,“散儒”既可指行為放浪的儒生,也可指碌碌無為的儒者,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西京雜記》等文獻原文。
白丑邦貫報房步鼓彩缯長蚑場務忏謝茶竈啜咤錯角大殿當夕耽荒搭撒調口短才煩煩婦翁甘雞耇老貫缗規正韓王殿汗星後臀黃頭女真浣準呼語斠改峻爵君位鞠窮隆廢龍子滿舵秘書聶夷中培養費骞樹凄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熱氣騰騰散樗掃愁箒韶稚甚都沈懑石璧世道人心史氏時移事遷收人書櫃嘽諧廷辨退換塗汙五經笥先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