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耈老”。1.年高有德的賢人。《逸周書·皇門》:“下邑小國,克有耇老。” 孔晁 注:“耇老,賢人也。”《國語·周語上》:“肅恭明神,而敬事耇老。” 清 姚鼐 《渡淮》詩:“風土近鄉裡,問語向耇老。”
(2).指老成人。《漢書·孔光傳》:“《書》曰:無遺耇老。” 顔師古 注:“言不遺老成之人也。”
(3).高壽。 唐 柳宗元 《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雖不至耉老,其道壽矣。” 宋 王安石 《祭範仲淹文》:“謂宜耇老,尚有以為。”
“耇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gǒu lǎo,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年高有德的賢人
最早見于《逸周書·皇門》“克有耇老”,孔晁注解為“賢人也”。該詞常用于描述德高望重的長者,如《國語·周語上》“敬事耇老”,清代姚鼐《渡淮》詩中亦用此意。
泛指老成持重之人
引申為閱曆豐富的年長者,如《漢書·孔光傳》引《尚書》“無遺耇老”,顔師古注“不遺老成之人”,強調對經驗豐富者的重視。
高壽的象征
從字形來看,“耇”本義指老人面部的壽斑(《說文解字》),後引申為長壽,如柳宗元《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提到“不至耇老”,王安石《祭範仲淹文》以“耇老”喻高壽。
補充說明:
《耇老》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年老的人或者智慧高深的長者。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對有經驗、有智慧的老人的尊稱。
《耇老》由兩個部首組成——耒和老。其中,耒是植物的根,表示與農業有關;老表示年老、經驗豐富。
根據《康熙字典》,《耇老》共有11畫,表示寫這個字需要畫的筆畫數量。
《耇老》作為一個漢字詞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并被應用于古代的文學作品中。
在繁體字中,耇用「耒」加上「艹」做偏旁,老則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時候的寫法,《耇老》中的「耒」字是由才尖的形狀向下延伸出一條長橫的筆畫,再在長橫上方畫出兩個長條形的水平筆畫。而「老」字則表示一個頭發花白的人,以一個斜線表示頭頂的頭發,兩個小圓表示兩隻眼睛,縱向曲線表示鼻子,三個短豎線表示嘴巴。
1. 我常常向耇老請教一些人生道理。
2. 這位耇老在經商方面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
1. 耄耋(mào dié):表示人到了耄耋年華,非常年老。
2. 老人家:用來尊稱年長者。
3. 老者:古代叫年長人為「老者」。
1. 高年:指年紀大,年齡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人。
2. 長者:指年紀大,地位高的人。
少年:指年紀較小的人,相對于耇老而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