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怒斥。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良毉隻備位,藥肆成虛設;而我正萎痿,安能緻訶咄。”一本作“ 呵咄 ”。
(2).古國名。《隋書·炀帝紀下》:“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 突厥 、 新羅 、 靺鞨 、 畢大辭 、 訶咄 …… 契丹 等國并遣使朝貢。”
“诃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釋義:指嚴厲責備或大聲斥責,通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表達。
出處:
釋義:指古代位于西域或中亞的一個國家,曾與隋朝有外交往來。
出處: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現代網絡資料(如)提到“诃咄”作為成語,表示“諷刺或嘲笑他人”,但此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與現代誤傳或混淆有關。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合使用時,以“怒斥”和“古國名”兩種釋義為主。
《诃咄》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諷刺、嘲笑或譏諷的言辭、文章或行為,具有一定的負面含義。
《诃咄》這個詞的部首是讠,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诃咄》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中的一句話“滿誕诃咄”,很可能是在古代的書面語或口語中開始出現的。在繁體字中,詞語《诃咄》的寫法仍然是“诃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個演變階段。而《诃咄》一詞在古代的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形狀沒有明顯改變。
1. 他的諷刺話語引發了一陣诃咄笑聲。
2. 這篇文章充滿了譏諷和《诃咄》的言辭。
诃咄式、嘲诃、诃詞、咄嗟、嗟诃等。
譏諷、嘲笑、諷刺、挖苦。
贊美、褒獎、稱贊、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