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怒斥。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良毉隻備位,藥肆成虛設;而我正萎痿,安能緻訶咄。”一本作“ 呵咄 ”。
(2).古國名。《隋書·炀帝紀下》:“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 突厥 、 新羅 、 靺鞨 、 畢大辭 、 訶咄 …… 契丹 等國并遣使朝貢。”
诃咄(hē du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特征的複合動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現多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的書面表達。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诃”與“咄”兩個語素構成,其中“诃”指斥責、責問,如《說文解字》載“诃,大言而怒也”;“咄”表呵叱聲,常見于《漢書·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等記載。二者組合後,“诃咄”表示高聲斥責或嚴厲質問的行為。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宋代《廣韻》将其歸入“曉母”與“端母”音節,凸顯聲音的急促與力度。明代《字彙》進一步注疏:“诃咄連用,猶今之叱咤”,說明其語用場景多與權威性訓誡相關。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該詞在唐宋公文中常作為官吏申饬屬下的正式用語,例如《唐會要》載“禦史诃咄失儀者”。
需特别說明的是,當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條,因其已退出日常交際範疇,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文書、司法檔案或古典文學(如《資治通鑒》涉及官吏訓政的段落)時仍具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建議讀者結合《唐律疏議》《宋刑統》等法制文獻中的實際用例理解其語境義。
“诃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釋義:指嚴厲責備或大聲斥責,通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表達。
出處:
釋義:指古代位于西域或中亞的一個國家,曾與隋朝有外交往來。
出處: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現代網絡資料(如)提到“诃咄”作為成語,表示“諷刺或嘲笑他人”,但此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與現代誤傳或混淆有關。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合使用時,以“怒斥”和“古國名”兩種釋義為主。
安卧北鄙之音不登大雅超迹塵塵澄定撮風大邦大布殚匮憚漫蹈方觰沙地方獨個對對子梵衲蜚屍鋒車公宮躬己官店果饕海陸風河勢緩悠悠回繞回天之力缣巾金台市駿虮蝨臣就緒九招拘領拉法格蠟樹流芳後世模數轉換器内閣痞鬲千年調千歳牽羊清門七十二候人蓡軟釘子飒爾散施詩乘首事手寫水防俗骨綏繩绨缯退婚王章溫飽狎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