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采摘拾取。《后汉书·江革传》:“ 革 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採拾以为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採拾於野,殍踣於行路者。”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岭 南深山中有大竹……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於火后採拾,以供药品。”
(2).搜求;拾取;选取。《晋书·谢尚传》:“ 尚 於是採拾乐人,并製石磬,以备太乐。”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太宗 得 魏徵 ,採拾闕遗,弼成圣政。” 宋 洪巽 《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採拾娱侍。”
犹选取。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 伊公 在 亳 , 渭老 师 周 ,旌賁邱园,采拾衡巷。”
“采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词典释义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二、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的权威解释,“采拾”包含两层含义:
指采集自然物,如采摘果实、拾取野菜等。
例证:《诗经·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九月叔苴”的“叔”(拾取)即含此意。
引申为搜集散佚文献或整理零散知识。
例证: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载“采拾群言,以成一家之学”。
三、语用价值
“采拾”兼具具体动作(物理采集)与抽象行为(知识整合),常见于描述田野劳作、文献考据等场景,如“采拾遗文”“采拾风谣”。其双音节结构符合汉语韵律,在文学与学术语境中保留较强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采拾”是一个由“采”和“拾”两个动词组合而成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字面含义
指采摘和拾取的动作,常用于描述收集自然物品的行为。例如:
引申含义
在古籍中,“采拾”还表示搜求、选取,带有主动搜集的意味。例如:
使用注意:现代语境中,“采拾”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收集”,既可以是实物,也可指抽象事物的整理与积累。
巴壁柏叶褒贬与夺薄躬剥斲冰厅布水长都出震之君从考舅寸阴错安头打出手谠辞二化螟风雨对床抚今悼昔富众冠盖如云鸿禧后评黄蝶缓骛幻想曲恢廓大度混淆视听火柱骄劣较瘦量肥郊兆祭肺久怀空运旷阔矿源枯花牢蔬黎庶涂炭毛挚濛松迷淡脓胸犏牛钤识擅杀神龙舍实听声诗牀世义水淫书客说风说水鼠矢肃雝望浪帷殿无边风月忤慢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