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 汉 改司马为太尉。《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於天子。” 孔颖达 疏:“ 崔氏 云:三卿者,依 周 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故《春秋左传》云: 季孙 为司徒, 叔孙 为司马, 孟孙 为司空,此是三卿也。” 汉 蔡邕 《故太尉乔玄庙碑》:“出将边营,入掌机密,歷三卿,同三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汉 以司徒、司马、司空为宰相。盖六国时有此三卿。 汉 採用之,但改司马曰太尉。”
(2).指上、中、下卿。《公羊传·襄公十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三军者何?三卿也。” 何休 注:“为军置三卿官也。卿、大夫爵号大同小异。方据上卿道中下,故总言三卿。”
(3).指 春秋 晋 之 韩 、 魏 、 赵 三大卿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中牟 在 春秋 之时,为 郑 之堰也,及三卿分 晋 ,则在 魏 之邦土。”
"三卿"是古代官制中的专有名词,其内涵随历史阶段不同有所演变:
一、周代官制体系中的三卿 指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官职,合称"三有司"。《周礼·天官》记载:"三公谓太师、太傅、太保,三孤谓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则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其中司徒掌土地户籍,司马主军事征伐,司空管工程营造。此制度为后世中央官制奠定基础,东汉郑玄注《周礼》时特别强调三卿的职权划分。
二、诸侯国官制的特殊形态 春秋时期,诸侯国参照周制设立三卿。《左传·成公三年》载晋国三卿为"中军将、上军将、下军将",体现军事化特征。鲁国则形成独特的三桓体制,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袭卿位,实际掌控国政,这一特殊形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述。
三、语义扩展与文学运用 唐代起,"三卿"衍生出虚指尊贵官职的文学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中暗含对权贵的隐喻。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辨析:"卿者,贵臣之称,三卿不必实指职官",说明该词在语言发展中的语义泛化现象。
(本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三卿"词条、《周礼注疏》及《春秋左传正义》等典籍)
“三卿”是一个古代官职术语,其含义根据历史背景不同而有所演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核心官职指代
最初指周代至汉代的三位最高行政官员:司徒(掌管民政)、司马(掌管军事,汉改称太尉)、司空(掌管工程)。这一释义源自《礼记·王制》的记载,并得到高权威性文献(如、)的印证。
等级与职能扩展
历史事件特指
春秋时期特指晋国的韩、魏、赵三大卿族。这三家后来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韩、魏、赵三国。
语言演变:该词在成语中引申为“权贵显赫的家族或官员”,强调势力庞大(如“三卿之势”)。需注意具体语境中的指代对象可能不同,需结合史料进一步分析。
傍继八一起义八咏楼惭怖谗隙琛贡豆藤峨嵋恩允二婚郎犯命逢巧顾心嚆矢号嘶红杏尚书侯氏惶疑欢惬灰弭昏世兼权箭书叫真杰木几乎金门客即照康庄控制流计算机猎彦离搂灵钱美征绵衣米突摸排难说话披裘负薪巧辩勤动青冥客坵墟痊安饶取升官发财神玺视朝漱口熟食算术平均数天九通灵草脱换猥官未申微言屋山憸言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