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pe for trussing up prisoner; fetters; shackles] 捆綁犯人的黑繩索。借指監獄;囚禁
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論語·公冶長》
冤獄平反解缧绁,已死得生誣得雪。——陳基《烏夜啼引》
亦作“ 縲絏 ”。 1.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論語·公冶長》:“子謂 公冶長 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七年而 太史公 遭 李陵 之禍,幽於縲紲。” 唐 柳宗元 《上江陵嚴司空啟》:“伏惟憫憐孤賤,特賜撫存,則縲紲之辱,有望蠲除。” 明 無名氏 《精忠記·挂冠》:“ 嶽将軍 有這等功勞,不能封侯受爵,反受縲絏之苦。” 聶绀弩 《從沉從文筆下看魯迅》:“ 魯迅 幸而終其身未罹缧绁之憂,得保首領以沒,學習 魯迅 的人,卻不見得人人都有這種幸運的。”
(2).囚禁。《後漢書·朱景王杜等傳論》:“ 蕭 樊 且猶縲紲, 信 越 終見葅戮,不其然乎!” 清 陳夢雷 《抒哀賦》:“誠返顧而諒直兮,雖縲絏其焉恥。”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此人無黨無系,又不激烈,而遂久被缧绁,殊莫明其妙。”
缬绁(léi xiè)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刑具與拘禁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本指捆綁罪犯的黑色繩索,《說文解字·糸部》載"缬,黑索也;绁,系也"(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二者合稱代指拘系犯人的整套刑具。這種粗麻制成的繩索常見于商周時期的監獄制度,與桎梏、枷鎖等共同構成古代拘禁體系。
二、引申含義 引申為牢獄之災的代稱,《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比喻"被囚禁的狀态"。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缧绁"(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此處即指司馬遷遭受宮刑後被監禁的經曆。
三、古籍例證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彙,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文學創作領域(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在當代司法語境中已完全被"鐐铐""監禁"等現代術語取代,但仍作為成語"缧绁之憂"的構成要素保留在漢語詞彙系統。
“缧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éi xi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總結來看,“缧绁”是一個具有濃厚曆史文化色彩的詞彙,既指具體的刑具,也象征失去自由的困境。
粃粺臂钏骖風驷霞剗舊謀新乘木宸筵怠嫚耽道淡沲吊膽驚心東撙西節對口快闆兒犢角繭惡感封河幹燋刮胡子果報顧犬補牢诂訓學紅緜荒白郊次腳店鞿靮機劇吉隆金剛圈驚耀戢畏看不清孔隙流川盲瘖名例鳥舟偶而骈翼平地青雲歉歲期稔深诋神影慎終于始瘦黑手疏守捉熟曉痠凍太平引題記途程徒旅屠杌委頓武秀香稻小衣寫實主義膝行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