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體;毀壞。《舊唐書·姚璹傳》:“臣又見《彌勒下生經》雲,當 彌勒 成佛之時,七寶臺須臾散壞。”《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幽 厲 失德, 周 道日衰,綱紀散壞。”
“散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àn huài,其核心含義為解體、毀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物體或結構因失去原有形态而崩解、損壞,也可引申為制度、秩序等抽象事物的衰敗。例如《舊唐書》中提到“七寶臺須臾散壞”,即描述寶物台瞬間崩解的情景。
古籍例證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該詞,更多以“散落損壞”“解體”等短語替代,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仍可見其蹤迹。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散壞》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主要用來形容事物分散破損或狀态不好。
《散壞》的拆分部首為⺆(人)和土,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散壞》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其意義就是指事物的散亂和破損。
《散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散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這個盒子已經散壞了,裡面的東西都碎了。
2. 由于年久失修,這幢建築物已經開始散壞。
散步、散發、散亂、散漫等。
破碎、零散、破敗、破爛等。
整齊、完好、良好、完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