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uard against]∶防備,防範
周瑜關防嚴緊,因此無計脫身。——《三國演義》
(2) [a frontier pass]∶關隘有軍隊駐守的地方
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 唐· 杜甫《塞蘆子》
(3) [Government seal]∶印信的一種。長方形,始于明初,又稱“大印”
(1).守關防邊。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诔》:“思恩榮以橫奔兮,閡闕塞之嶢峥。顧衰絰以輕舉兮,迫關防之我嬰。” 唐 錢起 《奉送戶部李郎中出塞》詩:“關防驅使節,花月眷離筵。” 宋 蘇轼 《賀高陽王待制啟》:“峻登祕近之直,重易關防之雄。”
(2).用兵防守的關隘。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其水東南流出峽,峽左有城,蓋古關防也。” 唐 杜甫 《塞蘆子》詩:“ 延州 秦 北戶,關防猶可倚。” 唐 羅隱 《定遠樓》詩:“近日關防雖弛柝,舊時欄檻尚侵雲。”
(3).防守;警備。 宋 曾鞏 《申明保甲巡警盜賊劄子》:“所貴有所關防,可以暗消盜賊。”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三本第九出:“叫大小神将,與我馳報與我兒 那叱 ,下方着意關防,四下用心圍定。看那 護國天王 ,必捉 通天大聖 。”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猾夏之漸》:“行不監押之,止不關防之,十三省之山川形勢,兵馬錢糧,靡不收歸圖籍而莫之禁,古今有此玩待外國人之政不?”
(4).防範。 宋 司馬光 《上聽斷書》:“今國家政事未有不先經兩府相與商議,然後施行。關防祕密,外人莫得而知。”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三:“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阡、陌等字,相傳始于國初刑部尚書 開濟 ,然 宋 邊實 《崑山志》已有之。蓋錢穀之數用本字,則姦人得以盜改,故易此以關防之耳。”《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他兒子叫做 金躍 ,卻是一字不通的,考期在即,要尋一個替身。這位學道的關防又嚴,須是想出一個新法子來。”
(5).印信的一種,始于 明 初。 明太祖 為防止作弊,用半印,以便拼合驗對。後發展成長方形、闊邊朱文的關防。 清 代,正規職官用正方形官印稱“印”。臨時派遣的官員用長方形的官印稱“關防”。 明 劉辰 《國初事迹》:“各布政司用使空印紙於各部,查得或錢糧軍需段疋有差錯收正,卻将印紙填寫咨呈補卷,事發, 太祖 怒曰:如此作弊瞞我,此蓋部官容得,所以布政司敢将空印填寫。尚書與布政司官盡誅之。議用半印勘合行移關防。” 明 劉若愚 《明宮史·内府職掌·司禮監》:“ 南京 正副守備太監二員,關防一顆,其文曰‘ 南京 守備太監關防’。”《文明小史》第五四回:“ 倍立 久居 中國 ,曉得官場上的情形,看過批禀上印着制臺的關防,知道不錯。” 姚雪垠 《長夜》三七:“如今隻等着 徐壽椿 那方面把關防、旗幟、軍裝和子6*彈等項發下來。”
(6).經官的訟事。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二折:“若拏賊做箇證見,我着他望穿堂打會關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關防漢語 快速查詢。
關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軍事防禦要地
指古代在險要關口設置的防禦工事或駐軍設施,常用于控制交通要道、抵禦外敵入侵。例如《三國志》中記載的“漢中關防,國之藩表”,強調其戰略地位。此義項源于古代軍事術語,常見于史書及地理志中(來源:《漢語大詞典》)。
明清時期的官方印章
明代至清代初期,朝廷向臨時派遣的官員或機構頒發長方形官印,稱為“關防”,區别于正規方形官印(如“印”或“章”)。其作用為标識職權、籤署公文。據《明會典》記載,關防多用于監察禦史等職,後逐漸被“印信”取代(來源:《中國曆史官制辭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關防”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指防止機密洩露或加強警戒的措施,常見于軍事或行政領域。例如《三國演義》中描述“周瑜關防嚴緊,因此無計脫身”,強調嚴密的防範措施。宋代曾鞏在奏折中也提到通過保甲制度“有所關防,以暗消盜賊”。
指古代有軍隊駐守的邊境關隘或戰略要地。唐代杜甫《塞蘆子》中“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即以關防代指軍事防禦據點。北魏《水經注》也記載“峽左有城,蓋古關防也”,說明其地理屬性。
特指明清時期的一種長方形官印,源于明初朱元璋為防文書僞造而設計的半印拼合驗對制度,取“關防嚴密”之意。清代沿用此制,欽差、總督等權重官員使用,成為權力象征。此含義在《紅樓夢》元妃省親情節中也有間接體現。
嗳氣巴厘島逼和倡門長蜺昶衍禅家崇峭辭林邨甿大河大集體單緒鼕鼓發孚放射形放世副性徵規求海禁函思呵索赫咤黃绶鳇糟荒恣虎跑泉獎品蛟人靜作矜節近莅金迷紙醉急于星火極尊贶賜狂呼朗月冷熱度數落英缤紛民思密坐摩耶嫩枝噗裡噗通七诰青樓清暑凄微趨光性桡動脈三堂神筴室居熟精銅輪頭發胡子一把抓物化小二歊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