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公山碑的意思、三公山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公山碑的解释

汉 光和 四年祀 三公山 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道光 中, 嘉兴 沉 君 匏庐 守 真定 时,辑《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以搜得 光和 四年《三公山碑》为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公山碑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重要石刻遗存,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立于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该碑是研究汉代文字演变、祭祀制度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历史背景与碑文内容

三公山碑记载了汉代常山相冯君祭祀三公山神的仪式过程,碑文采用汉代隶书书写,内容涉及汉代地方官吏对山岳的祭祀礼仪,反映了东汉时期"天人感应"的信仰体系。碑文中"三公"指代天、地、人三才,体现汉代哲学思想与自然崇拜的结合(来源:《汉语大词典》"三公"词条;《中国碑刻辞典》)。

二、文字学研究价值

碑文篆隶杂糅,呈现汉字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特征。清代学者翁方纲评价其"字体浑古,在篆隶之间",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了关键例证(来源:《金石学》卷三;《中国书法史·秦汉卷》)。

三、形制与书法艺术

该碑高约1.7米,宽0.7米,采用天然巨石凿刻而成。碑文书法结体宽博,线条遒劲,兼具篆书的圆润与隶书的波磔,被康有为誉为"苍深朴茂"的典范,直接影响后世碑派书风(来源:《广艺舟双楫》)。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三公山碑自清代黄易重新发现后备受学界重视,其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2019年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印证其历史地位(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公示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三公山碑”是汉代碑刻,但需注意其具体指向可能涉及不同时期的碑刻。综合权威资料,主要有以下两类解释:

一、东汉《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

  1. 历史背景
    该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由常山相冯君为消除天灾人祸、祈求国泰民安而立。碑文记载了东汉时期连年遭受羌人侵扰、蝗旱灾害后,通过祭祀三公山神获得甘露与丰收的史实。

  2. 内容与形制
    碑高1.7米,宽0.7米,现存河北元氏县封龙书院汉碑堂。碑文共10行,约200字,记述祭祀活动及社会状况,为研究东汉社会、宗教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3. 艺术特色

    • 字体风格:篆隶相融,是汉字由篆转隶的过渡代表。笔画方折峻利,兼具古朴与流畅,被邓石如、吴昌硕等书法家临摹推崇。
    • 章法布局:行间茂密,大小穿插,虚实相生,形成独特的空间布白,具有行草书的动态美感。

二、光和四年《三公山碑》

部分文献提及另一块刻于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的碑刻,隶书二十四行,残存三四百字,额题“三公之碑”,左右刻“封龙君”“灵山君”。但此碑信息较少,可能与《祀三公山碑》存在混淆或名称重叠。

三、其他释义

个别网络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声望极高的人或事物,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需谨慎使用。


“三公山碑”主要指东汉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光和四年的同名碑刻记载较少。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奥鲁碧矑不遣岑峭畅臼禅谈赤支毸从死大戛飜飜芳津房师飞文染翰愤愤父道归去孤装花肥虎殿荐蒋见赏筋道锦翰僦田夸强道会枯杨来今烂板凳阑散老婆舌头连卺连晴隆器闾阎安堵梦月苗床木雕南邦涅盘器干青绿轻逸清咏球璜鸲鹠桡折人虾儒仙韶丽誓约鼠负书札邃房宿泽胎诲态诈天有不测风云屠剔威攘闲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