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g out on ignoble existence] 偷生
靦顔借命。——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1).苟且偷生。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将軍獨靦顔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張銑 注:“靦,強;借,假也。謂假借少時之命而為夷狄驅馳也。”《宋書·毛脩之傳》:“臣之情地,生途已竭。所以未淪於泉壤,借命於朝露者,以日月貞照,有兼映之輝,庶憑天威,誅夷讎逆。”
(2).猶赦命。 唐 姚少微 《為任虛白陳情表》:“陛下發雲霓之彩;回霜電之威。捨過好生,全棄嶺表。一蒙渙汗,忻借命之恩;萬裡奔波,無乞骸之望。”
“借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苟且偷生(核心含義)
這是該詞最權威的釋義,出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的“靦顔借命”,指屈辱地苟活。 如《宋書》中“借命於朝露”也表達類似含義,強調在困境中勉強維持生命。
赦免命令(引申義)
唐代姚少微《為任虛白陳情表》中“忻借命之恩”,此處指獲得赦免生存的機會,屬于特定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民間玄學概念
在非正式語境中,該詞被衍生為“轉移他人生命力續命”的禁忌術法,如通過活人、死者或牲畜獲取生命能量。這類說法多見于靈異文學或民間傳說,缺乏文獻依據。
注意區分:前兩種為古籍中的實際用法,第三種屬于現代文學創作或玄學演繹。若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使用,建議優先參考前兩種釋義。
借命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為了救别人而犧牲自己生命的行為,意味着把自己的生命借給别人使用。
借命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共有11個筆畫。
借命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傳說和故事,故事情節中經常出現一個人為了挽救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情節,從而演變成了這個成語。
借命的繁體為「借命」。
古代漢字寫作「借命」相同,沒有變化。
1. 他勇敢地去救了那個溺水的孩子,最終借命了。
2. 在這次事故中,他冒着生命危險去救出了幾個被困的人,可以說是借命救人。
借命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但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短語,例如「借命救人」。
借命的近義詞包括「舍己救人」、「殚精竭慮」。
借命的反義詞可能是「自私自利」或「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