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竭財物。 漢 王充 《論衡·薄葬》:“喪物索用,無益於世,此蓋 墨 術所以不傳也。” 漢 王充 《論衡·薄葬》:“絶用人之源,不防喪物之路。重人不愛用,痛人不憂國,傳議之所失也。”
“喪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sàng wù(注音:ㄙㄤˋ ㄨˋ),意為耗竭財物。該詞強調因過度使用或管理不善導緻財物枯竭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對經濟、民生問題的批判性論述。
2.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薄葬》:
3. 構詞解析
4.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遺存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多用“耗竭資源”“財物枯竭”等表述替代。
注:當前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對該詞的釋義與上述内容一緻,可結合《論衡》原文理解其曆史語境。
《喪物》一詞的意思是失去原來的價值或功能,變得毫無用處或者破損的物品。
拆分部首:
喪(丨一一一),物(牛一一一匕)。
筆畫:
喪(4筆),物(8筆)。
來源:
《喪物》是由“喪”和“物”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喪”指失去,毀壞,而“物”則指的是有形的東西。合在一起表示失去原有的價值或功能。
繁體:
繁體字為「喪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喪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喪」。
例句:
1. 這台電視已經是個喪物了,屏幕壞了,聲音也出問題。
2. 經曆了多年的戰亂,這座城市變成了一片喪物,到處都是廢墟和破敗。
組詞:
喪心病狂、喪失、瓦解喪敗、喪盡天良、喪家之犬。
近義詞:
破損、殘破、廢物。
反義詞:
完好、有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