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re(as a disaster);fire accident]∶因失火而造成的災害(如房屋、城鎮、森林)
(2) [conflagration]∶燒掉很多建築物的災難性大火
亦作“ 火烖 ”。亦作“ 火災 ”。1.因火造成的災害。《左傳·昭公十七年》:“諸侯其有火災乎!”《史記·封禅書》:“ 越 俗有火烖,復起屋,必以火,用勝服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地皇 三年, 霸橋 火災自東起。”
(2).指戰争災禍。《人民日報》1965.7.31:“所謂局部戰争的策源地,可能變成世界性的火災。”
見“ 火災 ”。
火災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火」指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焰,「災」指自然或人為的禍害。合稱「火災」即因失火造成的災害。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失火造成的災害」,強調意外性與破壞性 。
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現象,需同時滿足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氣)、點火源三要素(《消防術語》GB/T 5907-2010)。
被列為自然災害(如森林火災)與事故災害(如建築火災)的交叉類别(《災害學導論》)。
(注:因古籍及專業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采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火災是指因燃燒失去控制,對生命、財産或環境造成危害的災害現象。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原理
火災的實質是燃燒的失控擴展,需滿足“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通常為氧氣)和引火源。當三者結合且未受抑制時,火勢會蔓延形成災害。
常見分類
發展階段
典型火災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主要危害
預防與應對
當前城市火災中,電氣火災占比超過30%,成為首要誘因。若遇火災應保持冷靜,用濕布掩住口鼻低姿撤離,切記不可乘坐電梯。
暴抶奔蛇閉幕冰台箔頭程子衣重修出奇無窮撺廂摧黜點查訛舛遏捺耳生撫哭格敕拱極狗命和國懷喜圜貨宦侍回德會獵江鳐谏獵驕脆挢揉介馬敬老虮虱相吊巨纖爛靡涼飙諒解聯佩烈酒靈封靈翰僇賴拟于不倫奇駭情敬青年團侵慢三普僧麈試辦水洩不透庶老束棄思憶松花粉甜酸苦辣突擊隊托靠诿過兀赤小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