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道的意思、喪道的詳細解釋
喪道的解釋
謂喪禮之義。《禮記·檀弓下》:“ 孔子 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
詞語分解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喪道”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喪道”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喪葬的禮儀、規矩或方法密切相關。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說明:
-
核心釋義:喪葬的禮儀與規範
指辦理喪事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禮節、儀式、規矩或方法。它涵蓋了從初終到安葬乃至後續祭祀的一整套傳統習俗和行為準則。這體現了古人對死亡這一生命儀式的重視和對“慎終追遠”觀念的踐行。
-
詞源與構成分析
- “喪” (sāng/sàng): 本義指失去、死亡,特指與死亡相關的哀悼活動。
- “道” (dào): 在此語境下,主要指方法、途徑、規矩、道理。
- “喪道”: 兩字結合,直譯為“辦理喪事的方法/規矩”,引申為一整套關于喪葬的禮儀規範體系。其結構類似于“茶道”、“醫道”,強調特定領域内系統化的實踐方式和行為準則。
-
具體内涵與應用
- 儀式程式: 包括停靈、報喪、吊唁、入殓、出殡、下葬、守孝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流程和時間安排。
- 行為規範: 規定了喪主、親屬、賓客在喪事期間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如服飾(如穿孝服)、言語(如避諱)、舉止(如哭泣的禮節)等。
- 倫理要求: 體現了儒家孝道思想,要求子女盡心盡力操辦父母喪事,表達哀思和敬重。如《論語·為政》所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喪道”即是“葬之以禮”的具體實踐。
- 社會功能: 在古代社會,“喪道”不僅是家庭行為,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整合功能,通過公開的儀式确認社會成員角色的變化(如孝子身份的确立)和維系社會秩序。
-
現代語境下的理解
在現代漢語中,“喪道”一詞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更多出現在研究傳統禮俗、曆史文化或特定方言的語境中。其含義仍聚焦于喪葬的規矩和做法。有時也可引申指處理事情不得法、不合規矩(此義項相對少見,且多帶貶義),但這并非其詞典釋義的核心。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對“喪道”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強調其作為“喪葬的禮儀”或“辦喪事的方法”的含義。 (ISBN: 9787543205452 - 此為《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的ISBN示例,具體分卷不同)
- 《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雖未單獨收錄“喪道”詞條,但對“喪”的釋義(特指跟死了人有關的)和“道”的釋義(方法、道理)為理解該複合詞提供了基礎。 (ISBN: 9787100049174 - 此為第7版ISBN)
- 《禮記》 (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其中的《檀弓》、《喪服小記》、《喪大記》等篇詳細記載了古代的喪葬禮儀制度,是“喪道”一詞所蘊含内容的原始文獻依據。 (無單一ISBN,常見于《十三經注疏》等叢書)
- 《說文解字》 (許慎 撰): 對“喪”、“道”等字的字形、本義解釋有助于理解詞彙的構成基礎。 (常見版本ISBN各異,如中華書局版 ISBN: 9787101020760)
網絡擴展解釋
“喪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古代禮儀中的含義(傳統釋義)
源自《禮記·檀弓下》,指喪禮的規範與意義。例如孔子提到“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強調喪葬儀式中器物應具備象征性而非實用性,體現對禮儀精神的遵循。這一釋義在漢典等權威古籍工具書中被明确記載。
二、現代引申義(非傳統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喪道”拆解為“喪失道德”,形容人失去道德底線、違背倫理準則的行為。例如描述邪教組織“淪喪道德”時使用該詞。需注意這種解釋更接近字面組合,并非傳統文獻中的固有含義,使用時應結合上下文判斷。
- 古代文獻中,“喪道”是特定禮儀術語;
- 現代語境中可能被引申為道德缺失,但需謹慎考據其規範性。建議優先參考《禮記》及權威古籍注解來理解本義。
别人正在浏覽...
叆霼捕處參見谄心饬散出參楚楚谡谡詞學兼茂科爨竈得意忘象調燭犢角繭而亦風度翩翩風能焚石浮丘扶頭卯酒高戍公敵宮合狗蹦子刮打嘴骨在寒溪哈什涸堅荒耗箋素焦涸酵子疾暴極武軍權俊聲俊賢聚訟考官刻符匡複蠟圓略高一籌撩鈎零堕離群索居麻點秾茂滂沱清均山高月小慎厚設圈套水鹢叔嶽絲粟肅立蛙蟆勝負绾組亹煥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