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枯;枯竭。 南朝 梁 陶弘景 《請雨詞》:“頃亢旱積旬,苗稼焦涸,遠近嗷嗷,瞻天雀息。” 南唐 李建勳 《春雪》詩:“莫道便為桑麥藥,亦勝焦涸到春寒。” 明 李東陽 《呂梁洪二十韻》:“冬乾苦焦涸,夏潦愁泱漭。” 郭沫若 《橄榄·<行路難>下篇三》:“況複腦如是冥冥,耳如是薨薨,情感如是焦涸,心緒如是不甯。”
“焦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hé,其核心含義為幹枯、枯竭,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比喻意義
可引申為資源、情感或生命力的枯竭,例如形容心靈幹涸、創造力喪失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辭海等權威辭書。
《焦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水源枯竭、幹涸、幹枯的狀态。它可以指河流、湖泊、泉水等因長時間沒有水源補給而使水量大幅減少、甚至完全消失的情況。
《焦涸》的部首為火部,共9個筆畫。
《焦涸》的簡化字來自于繁體字「焦渴」,其含義與「焦涸」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焦涸”可以寫作「焦渴」,其中的「渴」字用來形容“口渴”的狀态,它也可以表示水源匮乏的情況。
1. 這個湖泊因連續的幹旱季節,已經完全焦涸了。
2. 長時間無雨導緻該地區的河流變得幹枯焦涸。
焦涸的形容詞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焦涸的田地、水源焦涸等。
與焦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幹涸、幹枯、幹旱等。
與焦涸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充沛、湍急、豐潤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