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敵的意思、公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敵的解釋

[public enemy] 共同的敵人;對社會構成威脅的人

詳細解釋

共同的敵人。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六月上旬, 塞爾維亞 人復開省會,合同種人九十四萬以抗新政府,且宣言自今以往,視 馬哥耶 人為公敵。”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惴惴然的鎮上人這樣想時,覺得學校裡的行為不僅同于盜賊,而且危害公衆,簡直是全鎮的公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敵(gōng d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詳細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被社會公衆共同視為敵人的人或事物,強調其對立面的廣泛性和危害的普遍性。核心在于“公”所體現的集體性與“敵”所包含的對抗性。例如:“腐敗是社會的公敵。”

二、結構分析

三、曆史與引申用法

該詞在漢語中沿用已久,常見于政治、社會語境。例如古羅馬的“公敵宣告”(Proscriptio)概念傳入後,漢語用“公敵”對應描述被政權公開通緝者(參考《世界曆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引申義可指代危害公共利益的抽象對象,如:“疾病是全人類的公敵。”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權威引用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51頁。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2卷第108頁。
  3. 《世界曆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公敵宣告”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公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公敵”指共同的敵人或對社會構成威脅的人,拼音為“gōng dí”,注音為“ㄍㄨㄥ ㄉㄧˊ”。這一概念強調個體或群體因行為、立場與公共利益相悖,成為被廣泛反對的對象。

  2. 語境與引證

    • 在文學作品中,如《文明小史》第二十三回提到:“世兄說出這些敗興話來,弄得大衆離心,這不成了諸同志的公敵麼?”,此處“公敵”指因言行導緻集體排斥的人。
    • 梁啟超在《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中描述塞爾維亞人聯合反抗新政府時,稱“視馬哥耶人為公敵”,體現“公敵”作為政治或社會對立面的含義。
  3. 社會屬性
    該詞常隱含對公共秩序或價值觀的威脅。例如葉聖陶《倪煥之》中,學校的行為被民衆視為“全鎮的公敵”,反映其行為危害了公衆利益。

  4. 擴展含義
    現代語境中,“公敵”可泛指被主流輿論或群體共同抵制的對象,如環境破壞者被稱為“生态公敵”,或網絡暴力中的“輿論公敵”。

  5. 語言特點
    作為成語,“公敵”由“公”(公共)與“敵”(敵人)組合而成,強調對立面的公共性,而非個人恩怨。

總結來看,“公敵”既可用于具體的曆史、文學事件,也可抽象指代威脅公共利益的現象,其核心在于“共同反對”的屬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齊放碧霞玺布宜諾斯艾利斯柴積巢聚伧靡崇文院創迹出乎預料翠剡朵兒别恩師風雨不改分合蜉蝤禾旗閡滞紅纓帽活法緘鏁攪挍精神文明憬塗近情絶倫絕妙好辭課第克柔狂談虧得蘭香廉訪使者亮煌煌曆練鸾纓僇民髦蠻美澤目面腦杓撲唐唐翹盼瓊蘇凄轸柔毫褥上谒聲氣食少事繁拾踴石菑石缁庶祈私置瑣屑探采桃汛天篰晚耄遐坂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