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而亦的意思、而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而亦的解釋

連詞。表示承接。《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左傳·成公二年》:“公即位,受盟于 晉 ,會 晉 伐 齊 。 衛 人不行使于 楚 ,而亦受盟于 晉 ,從於伐 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而亦”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複合虛詞結構,由連詞“而”與副詞“亦”組合而成,主要表示遞進或補充關系。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用法可分為以下兩種:

  1. 遞進關系

    在句式中強調前後文意的遞進性,相當于“而且也是”“并且還是”。例如《論語·子路》中“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若改寫為“君子泰而亦不驕”則突顯遞進邏輯。這種用法常見于先秦文獻。

  2. 補充性轉折

    用于補充前句并提出輕微轉折,可譯為“但同時也是”。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若用“廣而亦有禮”則暗示“廣”與“有禮”的并存關系。該用法體現了漢語虛詞組合的靈活性。

例句解析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改為“天時不如地利,而亦不如人和”,則通過“而亦”強化了“人和”在三個要素中的遞進性優勢,屬于典型語境應用。

詞源演變

據王力《古代漢語》考證,“而亦”結構在戰國時期已高頻出現,漢代後逐漸被“而且”“并且”等複合詞替代,但仍保留在仿古文體中。現代漢語中僅存于特定成語或學術性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而亦”是古漢語中的連詞組合,主要用于表示語義的承接或轉折關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性作用
    “而亦”由連詞“而”和副詞“亦”組合而成,整體作為連詞使用,起到連接前後分句的作用。

    • “而”:表順承或輕微轉折;
    • “亦”:相當于“也”,表并列或補充。
  2. 核心語義
    表示前後分句的承接關系,可譯為“而且也是”“同時又”等,例如:

    《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左傳·成公二年》:“衛人不行使于楚,而亦受盟于晉。”

二、用法特點

  1. 文言語境
    多見于先秦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書面語或仿古表達。
  2. 雙重功能
    • 順承:如“國富而兵強”,表示前後并列;
    • 轉折:如“不行使于楚,而亦受盟于晉”,隱含對比。

三、擴展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其可描述事物具備雙重特征,例如:

“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
此處強調“同時符合兩種看似矛盾的特性”。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可參考《論語》《左傳》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哎呀安席奔星奔奏編整播染藏庋超羣拔類超世之才乘廣饬知床頭金盡刺問竄附倒述低蛾地方時奪移凫臇改年剛正隔靴搔癢購捕貴出過節孤塞畫翬回腰胡越一家建極節根禁約極神阄戲贶臨坤珍冷藏庫鱗素馬家大練髼松批判前室曲詞去就穰穰垓垓傘幄三五商音說雨談雲梳帚陶長陶文挑轉銅雀瓦文如其人毋害消複歊歔小谪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