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蠶絲與粟米。《北史·徐遵明傳》:“﹝ 遵明 ﹞頗好聚歛,與 劉獻之 、 張吾貴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
(2).比喻極小或極少。 唐 羅隱 《讒書·雜說》:“然珪璧者,雖絲粟玷纇,人必見之,以其為有用之累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雜課·雜徵馀論》:“若夫雜課除有額徵,未敢少寬絲粟。”
“絲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解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語境,強調事物的細微或微弱,如描述聲音、光線、力量等。例如:“世之亂也,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
出處與例句
相關成語
總結來看,“絲粟”既可指具體物品(絲與粟),也可抽象表達“微小”的概念,常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絲粟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絲和粟,絲指的是蠶絲,是指由蠶繭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纖維,可以用來制作絲綢等物品。粟則是指小米、谷子等谷物。因此,絲粟可以理解為蠶絲和谷物。
絲粟的部首是絲,分别由三劃和五劃組成。
絲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絲粟原本是指漢代以後的絲綢和稻米,代表着財富和富饒。後來,絲粟逐漸演變為指蠶絲和谷物這兩個具體的物質。
絲粟的繁體字為絲粟。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絲粟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根據上下文和古籍資料來确定。
1. 這件絲粟衣服非常華麗,質地也很好。
2. 農民将絲粟搬運到倉庫裡儲存,準備過冬。
絲綢、粟米、絲線、粟子、絲路、粟糖
蠶絲、稻米、小米
麻布、面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