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策勳 ”。
亦作“ 策勛 ”。記功勳于策書之上。《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杜預 注:“既飲置爵,則書勳勞于策,言速紀有功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夏四月,大司馬 吳漢 自 蜀 還京師,于是大饗将士,班勞策勳。” 李賢 注:“其有功者,以策書紀其勳也。”《古詩源·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彊。” 唐 劉禹錫 《平蔡州》詩之一:“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 常山 。” 明 唐順之 《詠俞虛江參将》詩之一:“此日渠魁當授首,策勳早見上麒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天子深居九重,如見策勛太易,必至好大喜功。”
“策勳”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獻考據
“策勳”為古漢語複合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司勳》,其核心含義指記錄功績、評定勳級,後引申為對功勳的表彰與封賞。以下從語義演變、典籍用例兩方面詳述:
字義溯源
“策”本義為竹簡,作動詞時表示書寫、記錄(《說文解字》:“策,馬箠也,從竹朿聲”;“勳”指功績、功勞(《爾雅·釋诂》:“勳,功也”)。二字組合成詞後,特指以文書形式記載功績,屬古代官制術語。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策勳”即“記功勳于策書,以示褒賞”。
典籍應用
該詞高頻見于史書與詩文:
制度關聯
據《通典·職官考》,“策勳”與古代“勳官制度”直接相關:自魏晉至明清,朝廷通過“策勳”确定官員爵位、俸祿,如唐代設“上柱國”等十二轉勳級,每轉對應不同待遇。
“策勳”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策勳”指将功勳記錄在簡策(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或木片)上,用以表彰功績。該詞由“策”(記錄、書寫)和“勳”(功勳)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記功于策”。
部分資料(如)提到“為獲取功勳制定計策”,這一解釋可能與“策”的“計策”含義混淆,但主流權威文獻均以“記錄功勳”為核心義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史書原文。
白熱化寶身标軌兵籌缽授篰屋不依侪侶趁社蠢蠢思動隄垸動員飯感放像機樊檻龜駞顧問含殓蒿子稈兒喝叱齁喘腱炎郊遂擊攻羁絏積休蹶痿刻斲困廢利穴鹿耳巾盲翁扪鑰内廉農機具平平安安平治乾劉僑松切理厭心栖歇入睡桑榆之景沙渚深心受胙疏喇喇摅書思悲翁歲月如流鎖鳳囚鸾速傷桃穣庭軒哇哇五彩旗無上乘烏珠巷泣小侯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