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恶的意思、三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恶的解释

(1).指暴、虐、颇(不正)三种恶劣的品性。《左传·昭公十四年》:“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 杜预 注:“三恶:暴、虐、颇也。”

(2).即三恶道。《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堕於三恶。” 宋 范仲淹 《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使群魔三恶,不起於心,万法诸缘,同归於善。”原注:“三恶,即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恶”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宗教哲学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佛教术语释义 “三恶”在佛教经典中专指“三恶道”,即众生因业力所感而堕入的三种恶趣。《法华经·方便品》记载:“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具体包括:
  1. 儒家伦理延伸 在儒学体系中,《春秋繁露》提出“三恶”为“骄、暴、贪”,视为违背仁德的三类恶性。这与《礼记·大学》强调的“修身”理念形成对照,成为古代士大夫修身自省的重要参照标准。

  2. 道教养生概念 《云笈七签》载有“去三恶”养生要诀,将“色、爱、贪”定义为损害元神的三大恶源,主张通过守一存神之法破除这三类精神障碍,达到养性延命的效果。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演变,反映出中华文化对人性弱点的多维认知体系,具有重要的哲学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三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分析:

一、传统文献中的“三恶”

  1. 核心含义
    指三种恶劣品性:暴(残暴)、虐(暴虐)、颇(不正),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杜预注解为:“三恶者,暴、虐、颇也”,强调这三种行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品行极端恶劣的人或行为,例如:“他心怀三恶,不顾他人利益”(例句)。

二、佛教术语中的“三恶”

  1. 三恶道
    佛教概念中指众生因恶业可能堕入的三种苦难境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范仲淹曾引用此义,警示人们远离恶行以避轮回之苦。

  2. 与儒家解释的差异
    佛教的“三恶”侧重因果报应,而传统文献中的解释更注重品性批判,两者需根据语境区分。

三、其他衍生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2)将“三恶”解释为谗言、贪婪、暴行,可能是对传统概念的延伸,但缺乏经典文献直接支持,需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罢羸包橘褊悈骉骉水禀授嶒泓插架万轴刬草除根産假池泽重播翠嬀当街打山恶言風緒符籍刮擦观池官样花黑钱厚实黄杜环圆建功立业皛旷蹐促解甲倒戈进进及期疚痛缉凶扣尅兰亭序邻火临危制变禄粮禄数马安茫惚南鍼羌无故实钱塘江乔男女洽愿清晤起死回骸榷酤群蚁趋膻人定胜天少长身败名隳赊请收用守障讨讐投檄王爷霞标宪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