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君車上供國君攀援以登車的繩索。《禮記·少儀》:“執君之乘車則坐。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 鄭玄 注:“良綏,君綏也。”
“良綏”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但主要解釋如下:
指古代君車上供國君攀援登車的繩索。這一釋義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如《禮記·少儀》提到“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鄭玄注釋為“良綏,君綏也”。這裡的“綏”即指登車時拉握的繩索,“良”則強調其專屬于君王的尊貴屬性。
在古代禮儀中,“良綏”是君主車駕的重要組成部分。僕從(駕車者)需佩戴劍并背負此繩,以協助國君安全登車,體現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良綏”有“正确引導和指導”的抽象含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或權威考據,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對待。
與“綏”相關的詞彙包括“鸨合狐綏”“撫綏萬方”等,多與安定、扶持等含義相關。
“良綏”的本義為古代君王車駕的登車繩索,屬于特定曆史場景下的專有名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漢代鄭玄的注釋。
良綏(liáng su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運作穩定、順利。
良(liáng)的部首是艮,總筆畫為7。
綏(suí)的部首是纟,總筆畫為12。
良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春官宗伯·小宗伯》一書中。它的含義是使國家平安,官民互相順和。後來,良綏逐漸演變為表示人或事物運作順利的意思。
在繁體漢字中,良綏可寫作「良綏」。
古時候漢字「綏」的寫法多樣,有「綏」、「繐」等不同的形态。
1. 這個項目的良綏發展,離不開團隊的合作與努力。
2. 經過良綏的籌劃,公司的業績得以穩步增長。
3. 這座城市的良綏治安令人羨慕。
1. 綏靖(suí jìng):指平定叛亂,使局勢穩定。
2. 良好(liáng hǎo):表示優秀、正常、恰當。
1. 亨通(hēng tōng):指事物順利、通暢。
2. 順利(shùn lì):表示運作平穩,沒有阻礙。
1. 困境(kùn jìng):指陷入困難或危險的處境。
2. 障礙(zhàng ài):表示阻礙或妨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