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塞上曲的意思、塞上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塞上曲的解釋

(1).新樂府辭。由 漢 橫吹曲辭演化而來。見《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出塞》

(2).琵琶套曲。 清 末 李芳園 根據 華秋蘋 《琵琶譜》中的五首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顔回》《傍妝台》《訴怨》,加以發展組合而成。标題改為《宮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台秋思》《思漢》,總名之為《塞上曲》,并托稱 王昭君 所作。見《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塞上曲”是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中常見的題材,其含義可從以下多角度解析:

一、樂府詩類别

“塞上曲”屬于新樂府辭,源自漢樂府《出塞》《入塞》曲。内容主要描寫:

  1. 邊塞軍事:将士行軍作戰、軍營生活(如戴叔倫詩作中“軍門”“橫行陰山側”的豪情);
  2. 軍民情感:戍邊者的思鄉之情或報國之志(如王昌齡詩中“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的滄桑)。

二、地理與文化内涵

“塞上”指長城以北的邊境要塞地區,“塞上曲”即反映這些地區軍民生活的曲調。例如:

三、音樂表現形式

清末出現琵琶套曲《塞上曲》,由李芳園改編自五首小曲,以王昭君故事為背景,通過推、拉、揉弦等技法表現哀怨之情。全曲分為《宮苑思春》《昭君怨》等五部分,情感層次豐富。

四、與“塞下曲”的區别

代表作品

注:若需具體詩句賞析或樂譜分析,可進一步參考古詩文網(-4、9-10)或音樂類文獻(-8)。

網絡擴展解釋二

《塞上曲》

《塞上曲》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首著名曲目,取材自塞北的邊塞地區。這裡是中國古代塞外的邊疆地區,地處草原與沙漠之間,因此這首曲子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情感而聞名。

詞義解析

《塞上曲》一詞可以從字面意思上進行解析。其中,“塞”指邊塞地區;“上”表示在邊塞地區,曲指曲調、音樂。因此,“塞上曲”可以解釋為在邊塞地區演奏的音樂曲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塞上曲》一詞的拆分部首為:“土”,意為土地、地區;“曲”,意為曲調、音樂。它們分别可以歸納成八個和五個筆畫。

來源

《塞上曲》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人在北方的邊塞地區所創作的音樂曲目。這些地區常常被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所困擾,文人在創作中表達了對家園的思念和對邊塞生活的感慨。

繁體字

《塞上曲》的繁體字寫法為:“塞上曲”。在繁體中,字形更加複雜,保留了古漢字的特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塞上曲”的漢字寫法為“塞上曲”。雖然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

例句

1. 《塞上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受到了廣大觀衆的喜愛。
2. 這首《塞上曲》描繪了邊塞地區的苦難和英勇,使人們對其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關詞彙

組詞:
塞外、樂曲、邊疆、音樂、旋律、草原、沙漠、邊塞、音符

近義詞:
邊塞音樂、邊塞之音、邊塞旋律

反義詞:
鬧市曲、江南曲、都市音樂、平原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