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避辭讓。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顔甲·脔婿》:“少年忻然而行,略無避遜。”
“避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xùn,其核心含義為回避辭讓,指在特定情境下主動退避或謙讓,避免直接沖突或争執。
基本釋義
由“避”和“遜”兩字組合而成: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顔甲·脔婿》中的記載:“少年忻然而行,略無避遜。”
此句描述少年坦然前行,毫無退讓之态,反襯“避遜”作為常态行為的必要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謙讓态度,如避免争執、禮讓他人等情境。例如在傳統禮儀中,晚輩對長輩常需“避遜”以示尊重。
相關詞彙
“避遜”體現了一種傳統禮節和處世智慧,強調通過主動退避來維持和諧。其用法相對固定,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口語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今譚概》等古籍文獻。
避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避讓、謙遜。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謙和退讓的态度和行為。
避遜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辵),右邊是尊。它的總筆畫數為12。
避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的注解中,其中有一句話是“遜(訓:巽)在中而無動地,是以避風”。這句話的意思是謙遜地位于中間,而不受外界風吹草動的影響,所以避遜一詞就從此而來。
避遜的繁體字為避遜。
在古代,避遜的寫法稍有不同。避字的字形在古代有時會将右邊的尊換成孚字底部的一橫,例如《康熙字典》中就有這樣的寫法。而遜字在古代偶爾會将左邊的辶換成辵,并且下邊的巳字被替換為水部,例如《說文解字》中就有這樣的寫法。
1. 在與長輩交流時,我們應該保持避遜的态度。
2. 他對别人的觀點總是虛心接受,展現出了很高的避遜品質。
避忌、遜讓、避暑、避險、遜位
虛心、謙恭、謙虛、謙遜、謙讓
傲慢、驕傲、自負、自大、不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