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unnecessary comments of others] 對别人是非曲直加以評論
同“說長道短”。 宋 蘇轼 《滿庭芳》詞之三:“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説短論長。”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二折:“對老身至尾從頭,説短論長。”《封神演義》第九四回:“這匹夫敢于衆諸侯之前鼓唇搖舌,説短論長,又吒辱不才,情殊可恨。”
“說短論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此成語多含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或褒揚的場合。其核心在于強調對他人私事的無意義評論,而非客觀分析。
《說短論長》是一個成語,意指在講話或寫作中經常喜歡短時間内說很長時間的話。它形容文章或言辭冗長,缺乏簡潔明了。
《說短論長》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共有11個筆畫。
《說短論長》這個成語源于《論語·裡仁篇》,是孔子對于子路的評價:“子路曰:‘衣敝,履陋,(言)短不足以履行也,而仆不足以林林’。”這句話意味着子路擅長說短而長,但存在不足,無法踐行。後來,人們将“言短不足以履行”中的“言短”轉化為成語“說短論長”,用來形容說話言辭冗長。
在繁體字中,“說短論長”可以寫作「説短論長」或「説短論長」。
在古代,有時将《說短論長》這個成語中的“說”字寫作“説”,将“論”字寫作“論”或“論”,将“長”字寫作“長”。這種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音義相同。
1. 他的演講總是說短論長,聽衆都感到厭煩。
2. 這篇文章說短論長,沒有重點,讓人很難理解。
1. 長篇大論
2. 冗長
3. 贅述
啰嗦、唠叨、羅嗦
簡明扼要、言簡意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