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荔支香 ”。1. 唐 樂曲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帝幸 驪山 , 楊貴妃 生日,命小部張樂 長生殿 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2).詞牌名。始于 宋 ,承 唐 樂曲而成。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四:“荔枝香……今歇指、大石兩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謂本曲。”見于 宋 詞的有兩體, 柳永 之作七十六字, 周邦彥 為七十三字。一名《荔枝香近》。
(3).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調正曲,句法同于詞。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楹聯賸話》:“ 廣東 省城有武陵會館……既落成,其鄉人 梁應來 為撰楹帖雲:‘一闋《荔支香》,聽玉笛吹來,徧傳 南海 ;雙聲《楊柳曲》,問金尊把處,憶否 西湖 ?’”
“荔枝香”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解釋:
“荔枝香”是宋代的詞牌名,又名“荔枝香近”,以柳永的《荔枝香·甚處尋芳賞翠》為正體,雙調七十六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周邦彥等詞人也有同名作品,如《荔枝香近·夜來寒侵酒席》。
南曲中“荔枝香”屬于大石調正曲,句法與詞牌相同,用于戲曲或音樂創作。
唐代《荔枝香》為宮廷樂曲,據《新唐書》記載,唐玄宗為楊貴妃慶生時,因南方進獻荔枝而命名此曲。
荔枝果實香氣清甜,常被文人用于詩詞中象征夏日風情。例如,宋代詩詞常以“荔枝香”描繪季節或情感,如“将荔枝與雪蓮子熬成糖水”的描寫,既體現其食用價值,也賦予文學美感。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詞作或曲譜,可參考《碧雞漫志》《全宋詞》等文獻,或查看、6、7等來源的完整信息。
《荔枝香》是一個詞組,指的是荔枝果實所散發出的香味。
《荔枝香》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共有10個筆畫。
《荔枝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有“清黛添妝荔枝香”之句,描述了荔枝果實散發的香氣。
《荔枝香》的繁體字為《荔枝香》。
據研究,古時候的《荔枝香》字寫作“棃枝香”,其中“棃”為古代對荔枝的稱呼,後來改為現在的“荔”。
1. 果盤裡散發出濃郁的荔枝香。
2. 聞到那股熟透的荔枝香,我口水都流了出來。
荔枝果、荔枝樹、荔枝枝、荔枝皮等。
荔枝芬芳、荔枝芳香。
無相關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