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 《仓颉篇》、 赵高 《爰历篇》和 胡母敬 《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 魏 晋 时,又以 李斯 《仓颉篇》为上卷, 扬雄 《训纂篇》为中卷, 贾鲂 《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 三仓 ”。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清 钱谦益 《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
(2).指储粮之太仓、 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臺家府库空竭,无復器仗,三仓无米,东境饥流,此万代一时也,机不可失。”《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仓,太仓、 石头 仓及常平仓。”
“三仓”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汉初版本
由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博学篇》三本字书合并而成,统称《仓颉篇》,共收录3300字,用于规范秦代文字。
魏晋版本
在汉初基础上,新增扬雄《训纂篇》和贾鲂《滂喜篇》,形成上、中、下三卷,总字数增至7380字,仍沿用“三仓”之名。
指古代三种官方粮仓:
补充说明:提到“三仓”可比喻贫穷,但此用法较少见,建议优先参考前两种主流释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原始文献。
《三仓》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指三个仓库。在古代,农民们会将脱粒后的粮食储存在仓库中,以备日后使用。
《三仓》由“口”和“艹”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口”是主导部首,表示该汉字与嘴有关;“艹”是汉字中的草字头,表示和与植物有关。通过这两个部首,我们可以联想到粮食仓库与农作物的关联。
《三仓》总计五笔画。
《三仓》的来源比较明确,它是根据仓库的数量而得名。以前的佃农通常会向地主缴纳租金,租金的计量单位是以仓为基数,三个仓被称为三仓。
在繁体字中,《三仓》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明确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三仓》,古时候的写法通常是使用篆书形式,其中的“仓”字比较接近于“倉”字的样子,由两个贝字旁组成。
1. 他把粮食存放在三仓中。
2. 这个地方有三个仓库,所以被称为《三仓》。
1. 三仓制度
2. 三仓租
3. 三仓计划
4. 十三仓
等等
近义词:仓库、粮仓、储藏室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