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帷幕裝飾車子。因指整車出行。《孔叢子·記問》:“ 文 武 既墜,吾将焉歸……巾車命駕,将適 唐 都。”《南史·文學傳·孔廣》:“ 緒 數巾車詣之。” 清 金人瑞 《戊子春積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書此為樂也》詩:“城中泥雨盛冠蓋,野外日高未巾車。”
(2).指有帷幕的車子。 晉 陶潛 《歸去來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宋 蘇轼 《和寄天選長官》詩:“何時命巾車,共陟雲外嶠?” 清 趙翼 《入雲栖十餘裡修篁夾路》詩:“我乘巾車行,苦障帷數幅。”
(3).古代官名。《周禮·春官·序官》:“巾車,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鄭玄 注:“巾車,車官之長。”《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傳·哀公三年》:“校人乘馬,巾車脂轄。” 杜預 注:“巾車,掌車。”
“巾車”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有帷幕裝飾的車子
即以布帷覆蓋的車,常用于出行或彰顯身份。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蘇轼詩中“何時命巾車”亦用此意。
代指整車出行
強調整備車馬、鄭重其事的行為。如《孔叢子》載“巾車命駕,将適唐都”,清代詩句“野外日高未巾車”亦表此意。
古代官名
出自《周禮·春官》,屬禮官系統,負責管理王族車輛儀制,職位分下大夫、上士等級。
“巾車”亦與東漢典故相關:劉秀在巾車鄉(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後赦免并重用,史稱“巾車之恩”。此典故成為君臣知遇的象征。
在文學中,“巾車”常被賦予隱逸或閑適的意象,如陶淵明借“巾車”表達歸隱田園的志趣,與“孤舟”形成動靜對比,強化詩意。
巾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巾”和“車”兩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
巾字部首為“巾”,表示巾帽。
車字部首為“車”,表示交通工具。
筆畫:
巾字有3畫,車字有4畫,巾車合并後有7畫。
來源:
巾車在古代是指用巾帽做車蓋的一種交通工具。由于巾帽形狀狹長,可以覆蓋在車輛上,形成頂篷的作用,因此稱為巾車。
繁體寫法:
巾車的繁體字為「巾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巾車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巾字的上下結構更加清晰,車字的左右結構更加突出。
例句:
他乘坐着巾車穿越古代的街道。
組詞:
巾帽、巾蓋、帽車、車蓋。
近義詞:
轎車、馬車。
反義詞:
徒步、飛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