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奰逆的意思、奰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奰逆的解釋

肆亂。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既姦回之奰逆,終不悅於仁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奰逆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奰”(bì)與“逆”(nì)二字構成,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奰(bì)

    《說文解字》釋為“壯大也”,引申為積聚、滿溢,後多指暴怒、憤懑之态。從字形看,“奰”由三“目”(表示怒目)與“大”(強調程度)組成,會意極度憤怒。

    例:《詩經·大雅·蕩》“内奰于中國”,鄭玄箋:“奰,怒也。”

  2. 逆(nì)

    本義為違背、不順,《說文》曰:“逆,迎也……關東曰逆。”引申為叛逆、抗拒。

  3. 複合義“奰逆”

    二字結合指因暴怒而違抗,或激烈反抗、叛亂,強調情緒與行為的雙重對抗性。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曆史文獻中的“奰逆”

    • 《尚書·多方》有“大淫圖天之命,奰有辭”,孔穎達疏:“奰為忿怒,逆天有惡辭。”此處“奰”即含憤怒違逆之意。
    • 《康熙字典》引《集韻》:“奰,怒也”,并注“奰逆”為“暴戾忤逆”。
  2.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奰逆”為:

    暴怒而違抗;悖逆叛亂。

    例: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載“奰逆之臣”,指叛亂之臣。


三、使用場景與語境

“奰逆”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 《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2卷987頁。
  5. 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奰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奰逆(拼音:bì nì)指肆亂、悖逆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奸邪之人的暴亂或違逆之舉。該詞出自北周文學家庾信的《哀江南賦》:“既奸回之奰逆,終不悅於仁人”,意為奸邪之徒的悖逆行為最終不會讓仁德之人感到滿意。

二、詞源解析

  1. 單字拆分:

    • 奰(bì):古義為“壯大”或“憤怒”,引申為“強橫、暴亂”。
    • 逆(nì):本義為“不順從”,如“逆流”“叛逆”。
    • 組合後強化了“暴亂違抗”的語義。
  2. 語境關聯: 在《哀江南賦》中,“奰逆”與“奸回”(奸惡邪僻)并列使用,強調奸邪勢力的猖狂作亂。

三、相關詞彙對比

四、使用建議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研究場景。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叛亂”“悖逆”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庾信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半刺悲歌擊築備飾摽落滄路層覆成論乘楂刺噴卒卒代越定慧遁迹方外貳地飛舃覆翼高俊公刻狗馬詭诓汩喪橫攔豎擋嬌綠技工學校經管沮折匡立懶鬼厲度靈閨淩遽流箭鸾舞庬鴻沒氣力脢胎彌久彌靡明晃晃摸頭濃妝抛趓籤押桌巧遲竊疾氣惱清要瓊畟羣祀淑着聳立吐眩圍壍衛生紙翔禽鹹皆枭鳴校叙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