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不孝的意思、三不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不孝的解釋

舊謂三種不孝順父母的行為。(1)指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漢 趙岐 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不孝”是中國古代倫理觀念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孟子·離婁上》。根據曆代注疏及詞典解釋,其具體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指盲目順從父母的錯誤言行,導緻父母陷入不義境地。例如父母有過錯卻未加勸誡,反而縱容其違背道義的行為(來源:《孟子》原文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2.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在家庭貧困、父母年老時,子女不願通過擔任官職或從事正當職業來獲取俸祿以贍養父母。這種行為被視為未盡經濟供養之責(來源:漢典“三不孝”詞條釋義)。

  3.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指不娶妻生子,緻使家族血脈斷絕、祖先祭祀無人繼承。古代社會将延續宗族視為孝道核心義務之一(來源:國學大師網《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

該概念體現了傳統孝道中“谏诤”與“奉養”并重的倫理要求,強調子女需以道義為準則處理親子關系,而非片面服從。其權威性源于儒家經典體系,曆代注疏如漢代趙岐《孟子章句》、清代焦循《孟子正義》均對此有詳細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三不孝”是中國古代倫理觀念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後由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孟子注》中系統闡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三不孝的具體内容

  1.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指盲目順從父母,即使父母有過錯也不勸谏,導緻其行為違背道義。例如父母做違法或不道德之事時,子女若一味附和則屬于不孝。

  2.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在家庭貧困、父母年邁時,子女不謀求官職或生計以贍養父母。古代“祿仕”指通過仕途獲得俸祿,現代可理解為未盡經濟供養責任。

  3.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不結婚或無後代,導緻家族祭祀斷絕。孟子強調“無後為大”,即此條為最嚴重的不孝。


背景與争議


常見誤解

建議結合《孟子》原文及曆代注釋深入理解,不同曆史階段對孝道的诠釋可能隨社會變遷調整。

别人正在浏覽...

鞍前馬後常熟市充榦鋤禾從奴從祀竄迹道德行為倒痗帝關阿匼方祀概範綱法高山冠過任鍋子洪伐烘焰幻泡化心活巴巴胡沙街坊四鄰基命景附金靈馬就谷浚浦開懷兒空養枯廢褴毵蠦蜰落水賬盲動謀略木鹽棚垜僻恣勤誠焭獨全遂跧形日君三俊散傷丑害傷暮折辯舌傷施洋鐵塹歪擺布亡破婉瘱香車象辭香甜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