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童的意思、儒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童的解釋

明 清 科舉制度,凡應秀才孝試的士子,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别稱儒童或文童。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文戲·歇後詩》:“ 雲間 求忠書院,為 方正學 建也。一日,院觀風,有儒童告考, 張郡侯 命學博往書院試之。”《儒林外史》第七回:“傳進新進儒童來。到 汶上縣 頭一名點着 荀玫 。”《清史稿·選舉志一》:“儒童入學考試,初用《四書》文、《孝經》論各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科舉制度中的定義

明清時期,參加秀才考試的考生無論年齡大小,均被稱為“童生”,其中“儒童”或“文童”是童生的别稱。例如:

二、儒家文化中的含義

在更廣泛的儒家語境中,“儒童”可指具有德行和才學的年輕人,寓意其未來可能成為社會棟梁。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儒林外史》《清史稿》等文獻,或查閱科舉制度相關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童

儒童是指受到儒家思想熏陶而具有儒家教養的年幼之人,也可泛指儒家學者的子弟。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說文解字》中将“儒”字拆分為“亻”和“而”,表示人與化纖之意;“童”字則可拆分為“立”和“子”,表示兒童之意。

來源與繁體

《儒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禮記》中的《大學》篇:“君子以與其子孫修身而後家,與其家人修身而後家有餘。”該篇表達了作為儒家學者繼承家學的責任。在繁體字中,儒童的“童”字多寫作「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儒童的“儒”字有時寫作“孺”,“童”字也有不同的寫法,如“僮”、“童”等。

例句

他是一位天資聰穎的儒童,很快就成為了村裡的學究。

組詞

儒學、儒教、儒家、童心、童話、童年

近義詞

儒生

反義詞

小淘氣、無賴、不學無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