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ftover bits and pieces] 下腳
落腳貨
(1).停留;住宿。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蓋好三兩間房子,你們一家也有個落腳的地方。” 郭小川 《三門峽》詩:“明明在中原落腳,為什麼又像遨遊 西子湖 邊?!” 郭小川 《團泊窪的秋天》詩:“秋涼剛剛在這裡落腳,暑熱還藏在好客的人家。”
(2).住處。 丁玲 《奔》:“到了 上海 ,你可别丢開我不管……好歹要替我找個落腳。”
(3).詩句的末尾。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此上三句落腳字皆自吞其聲,韻短調促,而無抑揚之妙。” 朱光潛 《談美·從心所欲不踰矩》:“古詩《華山畿》:‘奈何許!天下人何限?慊慊隻為汝!’它的起句用‘許’字落腳……末句仍回到和‘許’字協韻的‘汝’字落腳。”
(4).停歇。 郭沫若 《塔·喀爾美蘿姑娘》:“我的叫聲還未落腳,早聽見窗内有一聲回應。”
(5).下腳;站得住腳。《老殘遊記》第二回:“ 老殘 看了半天,無處落腳。隻好……在人縫裡坐下。” 侯金鏡 《漫遊小五台·峰回路轉》:“走路的人隻好學野羊,先站在石頭上尋好落腳的地方,然後再一塊一塊的跳躍過去。”
“落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停留或暫住
指在某地暫時停留或住宿,通常用于描述旅行或遷移時尋找臨時居所的行為。例如:“找個地方落腳”“在客店落腳”。
古代交通不便,長途旅行者常在驿道沿線的驿站或客棧停留,“落腳”一詞由此衍生。
住處或可停留的空間
也可指代具體的居住場所,如丁玲在《奔》中提到的“好歹要替我找個落腳”。
“落腳”既指物理空間的短暫停留或居住,也可引申為抽象概念的立足點,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性。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暴風驟雨》《三門峽》等文學作品。
《落腳》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找到一個安全穩定的住所或栖身地。
《落腳》這個詞由部首組成,其中“艹”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植物;"足"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的事物。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落腳》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最初的意思是指鳥禽栖息降落于樹上之義,後來引申為人們找到安身之處的意思。
在繁體漢字中,落腳的寫法為「落腳」。
在古代漢字中,落腳的寫法較為複雜,如下所示:
⿱草足
1. 到了夜晚,小鳥們紛紛找到了樹枝上落腳。
2. 旅途勞累的人們終于在這個臨時避難所裡找到了落腳之地。
1. 栖身:表示暫時找到居所或栖身之地。
2. 安居:表示穩定安頓下來,寓意安定生活。
3. 住所:指人們居住的地方。
無栖:表示沒有安身之處,沒有找到落腳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