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士的意思、儒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士的解釋

[Confucian scholar] 儒生;孔子信徒;學者,讀書人

詳細解釋

崇奉 孔子 學說的人。 漢 以後亦泛稱讀書人、學者。《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之行如此,儒士則可以疑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兵興之世,武貴文寝,俗人視儒士如僕虜,見經誥如芥壤。”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诋毀程朱》:“ 明 永樂 中, 饒州 儒士 朱友季 詣闕獻書,專詆 周 程 張 朱 之學。”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一:“這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當時的知識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機構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來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演變和文化内涵的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演變

  1. 早期定義
    最早指精通宗教禮樂的術士,負責為貴族主持祭祀、婚喪等儀式,如《禮記》提到“儒有澡身而浴德”。

  2. 孔子後的轉變
    自孔子起,“儒士”逐漸脫離職業屬性,成為崇奉儒家學說、強調道德修養的群體,核心特征是“仁、義、禮、智、信”的實踐者。

  3. 漢朝後的泛化
    漢代後泛指讀書人和學者,例如《墨子》中“儒士則可以疑矣”及宋代陳亮批判“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


二、核心特征


三、曆史評價與争議


四、例句與文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墨子》等典籍,或查閱等網頁中的曆史引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士的意思

儒士這個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學者,特指儒家學派的學者。他們是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緻力于培養君子和推行仁義道德。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士的部首是士(ㄕˋ),由土(土字旁)和寸(寸字旁)組成。士指的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寸表示長度單位。

儒士的總共有11個筆畫,分别是:上下橫、豎、撇、點、橫、撇、橫、橫、橫、橫。

來源

儒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士人多以士作為自稱,後來逐漸與儒學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儒士這個稱謂。

繁體

儒士的繁體字是儒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儒士并沒有出現具體的變化或演變。其形狀與現代相同,隻是在書寫風格上存在差異。

例句

1. 古代的儒士們常常被朝廷聘為官員,提供政治咨詢和治理建議。

2. 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儒士,深受當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3. 學習儒學的過程可以使人成為一位真正的儒士,注重道德和修養。

組詞

1. 儒家:儒家是指儒學的學派,代表人物為孔子。

2. 儒學:儒學是儒家思想的學說體系,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 儒教:儒教是指儒學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對人的生活和社會具有規範作用。

近義詞

1. 士人:士人與儒士意義相近,主要指受過良好教育、具有才學的人士。

2. 文人:文人亦指才學出衆的人士,常用來形容有文學才華和審美情趣的人。

反義詞

1. 俗人:俗人指的是普通人,沒有特殊的學問和修養。

2. 野蠻人:野蠻人指的是沒有文化和文明的人,行為粗魯和野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