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更兇惡者。舊題 宋 蘇轼 《艾子雜說》:“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敢禍之?’ 艾子 曰:‘真是鬼怕惡人也。’”《醒世姻緣傳》第三九回:“他也不免有些鬼怕惡人,席上有他内侄 連趙完 在内,那個主子一團性氣,料得也不是善查。”
“鬼怕惡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比自己更兇惡者,強調“惡勢力之間也存在強弱壓制”的現象。該成語常用于口語,中性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用法案例,可參考《艾子雜說》《醒世姻緣傳》等文獻。
《鬼怕惡人》這個詞是指那些惡勢力,邪惡心靈或有邪惡行為的人,會被鬼魂所懼怕或回避。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惡人的行為惡劣,甚至連鬼神都要回避。
《鬼怕惡人》是一個四字成語,拆分部首為“鬼怕惡人”,其中,“鬼”部的部首為“鬼”,筆畫數為9;“怕”部的部首為“心”,筆畫數為8;“惡”部的部首為“心”,筆畫數為10;“人”部的部首為“人”,筆畫數為2。
《鬼怕惡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源自古代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繁體字寫作「鬼怕惡人」。
在古代寫法中,「鬼怕惡人」的漢字可能采用略有不同的形狀與結構,但意思相同。
1. 這個小偷狡猾狠辣,連鬼都怕他。
2. 他僞善正人君子的外表下隱藏着一顆邪惡的心,真是個鬼怕惡人。
1. 鬼膽:形容膽小、膽怯。
2. 惡勢力:指惡劣的勢力、邪惡勢力。
3. 鬼魂:指死去的人的魂魄。
1. 鬼害:指行為惡劣的人,能危害他人。
2. 惡魔:指邪惡的鬼怪,比喻邪惡心靈。
1. 天使:指善良、溫暖、守護他人的人或精靈。
2. 聖人:指道德高尚、品行正直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