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士的意思、儒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士的解释

[Confucian scholar] 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详细解释

崇奉 孔子 学说的人。 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明 永乐 中, 饶州 儒士 朱友季 诣闕献书,专詆 周 程 张 朱 之学。”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儒士”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词义演变

  1. 早期定义
    最早指精通宗教礼乐的术士,负责为贵族主持祭祀、婚丧等仪式,如《礼记》提到“儒有澡身而浴德”。

  2. 孔子后的转变
    自孔子起,“儒士”逐渐脱离职业属性,成为崇奉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的群体,核心特征是“仁、义、礼、智、信”的实践者。

  3. 汉朝后的泛化
    汉代后泛指读书人和学者,例如《墨子》中“儒士则可以疑矣”及宋代陈亮批判“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二、核心特征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四、例句与文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礼记》《墨子》等典籍,或查阅等网页中的历史引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儒士的意思

儒士这个词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学者,特指儒家学派的学者。他们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致力于培养君子和推行仁义道德。

拆分部首和笔画

儒士的部首是士(ㄕˋ),由土(土字旁)和寸(寸字旁)组成。士指的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寸表示长度单位。

儒士的总共有11个笔画,分别是:上下横、竖、撇、点、横、撇、横、横、横、横。

来源

儒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士人多以士作为自称,后来逐渐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儒士这个称谓。

繁体

儒士的繁体字是儒士,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儒士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变化或演变。其形状与现代相同,只是在书写风格上存在差异。

例句

1. 古代的儒士们常常被朝廷聘为官员,提供政治咨询和治理建议。

2.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儒士,深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3. 学习儒学的过程可以使人成为一位真正的儒士,注重道德和修养。

组词

1. 儒家:儒家是指儒学的学派,代表人物为孔子。

2. 儒学: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学说体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儒教:儒教是指儒学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人的生活和社会具有规范作用。

近义词

1. 士人:士人与儒士意义相近,主要指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才学的人士。

2. 文人:文人亦指才学出众的人士,常用来形容有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的人。

反义词

1. 俗人:俗人指的是普通人,没有特殊的学问和修养。

2. 野蛮人:野蛮人指的是没有文化和文明的人,行为粗鲁和野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