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司的意思、北司的詳細解釋
北司的解釋
指 唐 内侍省。因設在皇宮之北,故名。《新唐書·劉蕡傳》:“方宦人握兵,橫制海内,號曰‘北司’,兇丑朋挻,外脅群臣,内掣侮天子, 蕡 常痛疾。”《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元年》:“ 盧鈞 除 嶺南 ,朝士皆相賀。以為 嶺南 富饒之地,近歲皆厚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撓朝權,陛下亦宜有以褒之。”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司的解釋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
網絡擴展解釋
“北司”是唐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名稱由來
北司指唐代的内侍省,因機構位于皇宮北側而得名。唐代皇城布局中,中書省、門下省等中央官署(合稱“南衙”)位于皇城南部,而内侍省設在宮城北部,故稱“北司”。
二、職能與曆史背景
- 宦官機構:北司由宦官掌控,主要負責宮廷内務、傳達诏令等事務。中唐後,宦官通過掌握禁軍(如神策軍)逐漸擴張權力,形成與南衙官僚體系對立的局面。
- 權力鬥争:史書記載北司曾“橫制海内,外脅群臣,内掣天子”(《新唐書·劉蕡傳》),反映了宦官專權對朝政的幹預。
三、相關記載
- 《資治通鑒》提到官員任命需“厚賂北司”,側面印證其影響力。
- 唐文宗時期,北司甚至能與皇權抗衡,成為政治腐敗的象征。
四、現代延伸
需注意,“北司”在當代也指陝西省洛南縣北司村(因古代巡檢司得名),但與唐代機構無直接關聯。
北司是唐代宦官幹政的重要标志,其興衰反映了中晚唐皇權與官僚、宦官集團的複雜博弈。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參考《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司(běi sī)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是關于北司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北字的部首是十(shí),北字的筆畫數為5。
來源:北司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漢書·藝文志》,在古代通行的民間藝術官職中,北司指的是負責北方的音樂舞蹈演藝活動的官員。
繁體:繁體字“北司”可以寫作“北司”或“北史”。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北司字形略有變化,有時寫作“百”。
例句:北司負責調動樂隊,演奏悠揚的音樂,以及指揮舞蹈表演。
組詞:北司部(běi sī bù)、北司官(běi sī guān)、北司官員(běi sī guān yuán)等。
近義詞:北樂(běi yuè)、北方音樂官(běi fāng yīn yuè guān)。
反義詞:南司(nán sī)。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也可以繼續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