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今三品以上才得一子入监,可谓至窄。”《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张廷秀 一心读书……埋头两个多月,做来文字,浑如锦綉一般。 邵爷 好不快活。那年正值乡试之期,即便援例入监。到秋间应试,中了第五名正魁。”
入监狱。 张书绅 《正气歌》:“她一个一个地拜访‘政治犯’,问她们何时入监?因何判罪?”
入监(rù jiān)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动词性短语,其具体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用法区分理解:
古代科举制度含义
指科举时代生员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行为。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入监即获得在中央官学深造的资格。此义项多见于明清文献,如《儒林外史》第三回:“次年录科,又取了第一。果然乡试过了,联捷入监。”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卷第1053页。
现代司法行政含义
指罪犯被移交监狱执行刑罚的法律程序。强调从拘留、审判阶段转入监狱服刑的正式环节,如:“法院判决生效后,犯人须依法入监服刑。”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09页。
古代用法
与“入泮”(进入地方官学)相对,体现科举层级差异。如《明史·选举志》载:“岁贡生员入监,需经提学官考选。”
现代用法
区别于“入狱”(泛指进入监狱),“入监”强调司法程序上的正式收押,需以生效判决为依据。例如《监狱法》第十五条:“罪犯收监时需核查法律文书。”
近义词
易混淆词
入狱:口语化泛称进入监狱,不强调程序合法性。
(注:因词典类内容通常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以符合原则。)
“入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含义(读作rù jiàn)
指进入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读书,是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明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推荐一子入监。该用法在《醒世恒言》等古籍中亦有体现,如张廷秀通过“援例入监”取得科举资格。
现代司法语境中的含义(读作rù jiān)
指因犯罪被法院判决后进入监狱服刑的过程,属于法律术语。例如“被判入监五年”即表示需在监狱服刑五年。现代法律强调此过程包含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等环节,旨在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辨析要点
例句对比
奥峭背影搏噬禅受锄粟撺越村扉登谷丁父忧短楫遁世幽居恩霈梵咒風漣缝人风阵狗气灌沐故椟国际共管过逾划劙护国军虎舅胡说乱道讲呈説告嗟兹乎荆国凈饰矜恕基图兰干累年练石连衍聊备一格栗烈乱妄伦叙面里炮坐漂然乾音颀峻倾堕清良毬马奇伟驱纳桡败融畼三白法濏濏疝气疏字肆迹宿望枉法网球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