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詭詐狡黠。《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女人憙詭黠諛諂,謂人不覺,是七十一态。”《明史·佞倖傳·紀綱》:“ 綱 善騎射,便辟詭黠,善鈎人意嚮。”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五章:“ 老子 既以破壞一切為宗旨,而復以陰險之心術,詭黠之權謀佐之。”
“詭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ǐ xiá(注音:ㄍㄨㄟˇ ㄒㄧㄚ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人聰明機智但狡詐,常通過不光明的手段達到目的,帶有貶義色彩。既可形容心機深沉,也暗含欺騙性,如《明史》中描述紀綱“便辟詭黠,善鈎人意嚮”。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詭黠(guǐ xiá)一詞是指人的心思詭谲狡猾,行為狡詐狡黠,具有一定的欺詐和陰險的意味。
詭黠是由“言”和“點”組成的,部首為言(yán),筆畫數為7。
詭黠這個詞最早見于《易經·系辭上》:“俨然有物則念之,詭而維之,左枲而右理之。”後來被引申為指人行為詭谲、狡詐。
繁體字為「詭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詭黠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詭的古代寫法為「詭」,由同音的「癸」和「別」組成。而黠的古代寫法為「狢」,由「犬」和「尺」合并而成。
他詭黠的表情讓人無法看穿他的真實意圖。
詭計、黠門、狡黠
狡猾、狡詐、詭谲
坦誠、真誠、直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