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德行學問等各方面可以為人表率的人。《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策名天爵,獨步人師。” 清 顧炎武 《贈孫徵君奇逢》詩:“海内人師少,中原世運屯。” 郭沫若 《青年喲,人類的春天》:“經師是供給材料的技術家,人師是指導精神的領港者。”
(2).别人的老師。《禮記·學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人師”指德行與學問可為人表率者,也泛指教師或導師。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強調以德服衆、堪為楷模的特質。
德行典範
原指在道德、學問等方面具有示範作用的人,如《荀子》中描述的“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的領袖形象。唐代楊炯《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中“獨步人師”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教師角色
後引申為“他人的老師”,如《禮記·學記》提到“可以為人師也”,指具備教育能力者。但《孟子·離婁上》警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強調謙遜的重要性。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強調教育者需兼具德行與學識。如《荀子》将“人師”視為理想化的人格标準,而《禮記》則從教育方法論角度闡釋其職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如唐代楊炯、清代顧炎武的相關論述),可參考、6的擴展内容。
「人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人」和「師」兩個字組成。
「人」是表達人類的意思,是一個基本的漢字部首,拆分為「亻」,形狀像一個正在行走的人。
「師」表達教師、導師的意思,由「左」和「帚」兩部分構成。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左」是指左手,「帚」是指掃帚。表示一個人左手持着掃帚,代表教師或者導師。在繁體字中,「師」的寫法為「師」。
「人師」一詞源于古代文獻,指的是具有教書育人、啟發他人的能力的老師或導師。
以下是一些關于「人師」的例句:
1. 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師,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和尊敬。
2. 我的大學老師一直都是我的人師,他對我的影響深遠。
組詞:人才、人物、師長、教師
近義詞:導師、教員、教育者
反義詞:學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