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若此的意思、若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若此的解释

[so;such] 如此;像这样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 今》

详细解释

(1).此,这;这些。《穀梁传·定公四年》:“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连言之则曰‘若此’,或曰‘此若’。” 王引之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若此,将军之所长也。”

(2).如此,这样。《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后汉书·刘玄传》:“诸将识非 更始 声,出皆怨曰:‘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若此”是汉语中常见的代词性短语,由“若”和“此”组合而成,表示“像这样”“如此”或“这样的情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如此,像这样的程度或状态”,强调对前述内容的具体指代或类比。

从语义构成看,“若”表示“如同、好像”,具有比喻功能;“此”为近指代词,特指上文提及的事物或状态。二者结合后,常用于文言文和现代书面语中,既可独立成句,也可作状语或补语。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中“若是”即“若此”的变体用法。

该词在语言演变中呈现以下特征:

  1. 代指功能:替代前文所述内容避免重复,如《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若此之叹,千古同悲”;
  2. 程度强调:常见于感叹句,如“何苦若此”表达极端程度;
  3. 比较结构:构成“如之若此”“非独若此”等固定搭配,见于《战国策》等典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若此”在唐宋散文中常与反问句式结合,例如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若此之论,实启后世师道之辩”,通过设问强化论证逻辑。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化表达,保留着文言语体的庄重感。

网络扩展解释

“若此”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代词用法
    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相当于“此、这、这些”,多用于先秦文献。例如《穀梁传·定公四年》中的“若此时可矣”。

  2. 副词用法
    表示方式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如《吕氏春秋·察今》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结构分析

三、典型用例

  1. 评价行为方式
    《刻舟求剑》通过“求剑若此”批评刻板思维,此处的“若此”指“像这样(刻记号寻剑)”。

  2. 表达感慨或反问
    如《韩诗外传》用“今公之君若此也”暗含对现状的不满。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引用,如“若此情长久”等文学化表达。需注意古义与今义的承接关系,避免混淆(如误释为“如果”属错误用法)。


以上解析综合了《汉典》权威释义及多部古籍用例,完整文献参考可查阅、4、5、8、9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愎百折千回冰麝逋欠采集牀敷淳素大钧单栖调啖雕章妒火夺席法效诰教格扇工捷过累荒耗荒谬昏眩简查椒殿家陪家族制度截串接火卡口匼匝烂额疗养所犂轭凌歊六朝金粉鸬鹚杓明锐赧容廧咎如切实齐眉七夕针入画瑞禽钑戟丧家狗善罢甘休时间与空间赎救菽乳松根檀施体味推陈出新讬口万斛危机小家子样夕币隙蠹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