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且由 ”。尚且。《穀梁傳·僖公十六年》:“君子之於物,無所苟而已,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於人乎?”《孟子·盡心上》:“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後漢書·楊終傳》:“昔 殷 民近遷 洛邑 ,且猶怨望,何況去中土之肥饒,寄不毛之荒極乎?” 明 周履靖 《錦箋記·協計》:“謾猜嫌,何論年少,我見且猶憐。”
“且猶”是古漢語中的連詞結構,表示讓步關系,意為“尚且”,常用于引出後續更進一步的推論。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與用法
“且猶”由“且”(讀qiě)和“猶”組成,表示“尚且”“仍然”,用于前一分句提出某種情況,後文用“而況”“何況”等詞引出更強烈的結論。例如《谷梁傳》中“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于人乎?”(石頭上的鳥尚且能詳盡表達,何況是人呢?)。
古籍例證
變體形式
部分文獻中“且猶”寫作“且由”,如《孟子》引文中的“由”字,屬于通假現象,但核心含義不變。
與現代漢語的對比
現代漢語中多用“尚且……何況……”結構,如“大人尚且難解,何況小孩?”,與“且猶……而況……”的用法一脈相承。
注意:需區分“猶且”(如韓愈《師說》“猶且從師而問”)與“且猶”,前者強調“仍然、還要”,後者側重讓步關系。
《且猶》是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暫且、尚且、還。通常用來表示一種暫時的狀态或條件。
《且猶》的第一個字是“且”,它的部首是一丨(一的變形),共有2個筆畫;第二個字是“猶”,它的部首是犭(犬的變形),共有10個筆畫。
《且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階段。它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章中,用來表示“尚且如此”、“暫時如此”之意。
《且猶》的繁體寫法是「且猶」。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變化。《且猶》的字形在不同的朝代中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義保持一緻。
1. 且猶不失朋友,何況親人呢?
2. 他且猶不懂基本的規則,更别提高級的了。
3. 且猶如此,我們就先行動起來吧。
組詞:且猶不謀而合、且猶未解之謎、且猶如此
近義詞:尚且、還、暫且、亦、尚、誠
反義詞:既不、絕不、決不、已經、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