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飨祀的意思、飨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飨祀的解釋

(1).祭祀。饗,通“ 享 ”。 漢 張衡 《東京賦》:“鹹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 清 唐甄 《潛書·有歸》:“縗麻饗祀,事死也。”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天問》:“ 夏桀 用鴻鵠的糞,玉鉉的鼎,來饗祀上皇。”

(2).享受祭祀。饗,通“ 享 ”。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竊謂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飨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濃厚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飨"(xiǎng)本義指用酒食款待賓客,後引申為神靈享用祭品。《說文解字》釋為"鄉人飲酒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飲賓客曰飨"。"祀"(sì)則專指祭祀活動,《周禮·春官》載"祀大神,享大鬼",強調對天地神靈的祭拜儀式。二字組合後,"飨祀"特指通過供奉酒食來祭祀神靈或祖先的禮儀形式。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典籍,如《詩經·小雅》"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鄭玄箋注"既飨神而祀之"。在《禮記·祭統》中更明确記載:"飨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飨焉",說明飨祀包含通過特定禮儀使神靈降臨享用祭品的宗教觀念。漢代鄭玄在《周禮注疏》中進一步闡釋:"祭祀必先飨之,言神歆飨其氣,然後可以緻福也"。

三、文化内涵 飨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形成完整制度,《儀禮》記載的"三獻禮"即包含初獻、亞獻、終獻三個飨祀環節。這種儀式通過酒食供奉、樂舞表演等複合形式,構建人神溝通的象征體系,成為維系宗法制度的重要載體。考古發現的殷墟祭祀坑、西周青銅禮器等物質遺存,均印證了飨祀在古代社會中的核心地位。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整理本;《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飨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飨祀”指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也可引申為盛大宴會的代稱。該詞源于古代祭祀活動,人們通過供奉祭品、祈求神靈庇佑,表達對自然或祖先的敬畏。

二、詳細解釋

  1. 作為祭祀行為
    “飨”通“享”,指以祭品供奉神靈或祖先。例如漢代張衡《東京賦》中“饗祀不輟”,描述持續不斷的祭祀活動。清代唐甄《潛書》提到“縗麻饗祀”,說明喪禮中通過祭祀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2. 作為受祭狀态
    指神靈或祖先接受祭祀供奉。如清代侯方域《太常公家傳》中“天神饗祀之地”,強調祭祀場所的神聖性。

三、文化背景

古代“飨祀”常與重大儀式結合,如祈求豐收、戰争勝利或帝王登基。祭祀後,祭品可能由參與者分食,形成“宴飨”傳統,體現人神共食的象征意義。

四、字形與通假

“飨”字本義為以酒食待客(《說文解字》),後與“享”通用,故“飨祀”亦可寫作“享祀”。這種通假現象在古籍中常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祭祀行為或受祭狀态。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部典籍及權威詞典釋義,完整文獻用例可參考《東京賦》《潛書》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凡達馞馞滄池詫怪登明選公殿腳女椟韫墳茔富家符實告馨光輔鬼吹鬼笑鍋頭寒服黑下胡越鑒核見幾簡遠交杯酒膠帶菁菁酒罍拘催劇台開緑燈匡壁碌碡論交麻蘇蘇靺鞨木驢恁時蟠瘿被褐藏輝樸硝潛伏期請郡凄瑟求備耆訓權均力齊人丁柔愛色笑沈音石揵守形說耍嘶叫通透頭卡拓定玩月偉譽文明小史相是夏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