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詩·鄘風·幹旄》:“孑孑幹旄,在 浚 之郊。” 北周 庾信 《代人乞緻仕表》:“出擁幹旄,入參衡鏡。”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宋玘》之四:“遠迹荒郊謝雋豪,春風誰與駐幹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咭叮噹奏着鈞天樂,又擺些羽葆幹旄。”
(2).《詩·鄘風》篇名。《詩序》謂此詩是贊美“ 衛文公 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 越公 聘子。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歌《幹旄》以遣之。” 阮逸 注:“《幹旄》, 衛 詩,美臣子多好善。”
“幹旄”是古代中國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儀仗器物,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幹”指旗杆(通“竿”),“旄”特指用牦牛尾制作的裝飾物。合稱即以牦牛尾裝飾旗杆的旌旗,多用于高規格儀仗隊列中。
《詩經·鄘風·幹旄》以“孑孑幹旄,在浚之郊”起興,通過描繪招賢儀仗的盛況,隱喻君主求賢若渴的政治寓意。後世庾信、王安石等文人也常引用此意象表達對權威的尊崇。
北周庾信《代人乞緻仕表》中“出擁幹旄”說明魏晉時期仍為官員儀仗标配,至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的羽葆幹旄描寫,可見其禮儀功能延續兩千餘年。
幹旄是一個古代漢字,字義為用來指揮軍隊的軍旗。
幹旄的部首是 "幹" ,總共有9個筆畫。
幹旄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軍事用語。在古代,軍隊的指揮官會使用幹旄作為标志,以便傳達指令和引導軍隊行動。
幹旄的繁體字為 "幹旄",在繁體字中的 "幹" 與簡體字中的 "幹" 含義相同,都表示某種行為或動作。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幹旄的寫法為 "幹" 的上方加上 "旄"。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寫法。
軍隊行進時,士兵們緊隨幹旄,整齊地排列在一起。
幹旄沒有獨立的組詞,但可以與其它詞語組成成語、俗語或引申義詞。
幹旄的近義詞包括軍旗、指揮旗。
幹旄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本身就是指揮軍隊的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