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旄的意思、幹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旄的解釋

(1).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詩·鄘風·幹旄》:“孑孑幹旄,在 浚 之郊。” 北周 庾信 《代人乞緻仕表》:“出擁幹旄,入參衡鏡。”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宋玘》之四:“遠迹荒郊謝雋豪,春風誰與駐幹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咭叮噹奏着鈞天樂,又擺些羽葆幹旄。”

(2).《詩·鄘風》篇名。《詩序》謂此詩是贊美“ 衛文公 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 越公 聘子。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歌《幹旄》以遣之。” 阮逸 注:“《幹旄》, 衛 詩,美臣子多好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旄”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專用儀仗器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形制與功能 《漢語大詞典》釋為“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表明其主體結構由旗杆與牦牛尾裝飾組成。《周禮·春官》記載這種旗幟“通帛為旜,雜帛為物”,說明其形制有嚴格的禮制規範,主要應用于諸侯出行、祭祀等重要場合。

二、文化象征 《毛詩注疏》解讀《詩經·鄘風·幹旄》時強調“大夫乘此以見賢者”,揭示其作為身份标識與禮賢象征的雙重内涵。鄭玄箋注進一步說明不同裝飾規格對應不同等級:“注旄于幹首,大夫之旗也。”

三、曆史流變 據《三禮名物通釋》考證,幹旄制度始于殷商,鼎盛于周代。考古發現的戰國青銅器紋飾中可見持幹旄的儀仗隊列,與《禮記·曲禮》所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鸢”的儀衛制度相印證。

該詞在《詩經》名篇《幹旄》中的文學運用,使其兼具語言學價值與文化史研究價值。現代漢語中雖已不再使用實物,但在研究先秦禮制、古典文學等領域仍是重要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幹旄”是古代中國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儀仗器物,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字詞構成與基本定義

“幹”指旗杆(通“竿”),“旄”特指用牦牛尾制作的裝飾物。合稱即以牦牛尾裝飾旗杆的旌旗,多用于高規格儀仗隊列中。

二、用途與象征意義

  1. 身份象征:卿大夫及以上官員出行時使用,體現等級制度。
  2. 威儀體現:作為儀仗器物,通過顯眼的牦牛尾裝飾(“孑孑”形容高挂顯眼)彰顯統治權威。
  3. 禮制功能:《周禮》記載不同官職對應不同旗飾,“幹旄”專屬于高級别官員,具有嚴格的禮儀規範。

三、文學經典中的用例

《詩經·鄘風·幹旄》以“孑孑幹旄,在浚之郊”起興,通過描繪招賢儀仗的盛況,隱喻君主求賢若渴的政治寓意。後世庾信、王安石等文人也常引用此意象表達對權威的尊崇。

四、曆史演變

北周庾信《代人乞緻仕表》中“出擁幹旄”說明魏晉時期仍為官員儀仗标配,至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的羽葆幹旄描寫,可見其禮儀功能延續兩千餘年。

别人正在浏覽...

貶值别具一格辍津單破躭玩禱禬大壯登良端正月方數風陵堆拂意高睨根絆躬覽工作站故事片喊冤賀刺皇亂花豔會操慁慁降出徼恩交織結鱗計囑孔帷釦切誇大狂狂虐樂園連綿起伏蛎粉牆隆俊買鐵思金馬荔面首拟合撇呆打堕潛總輕小人我是非腮紅奢競侍祠官首肯搜選歲殖俗機堂上壇山刻石體恤入微通俗易懂錗鏆僞偷香串閑生